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epub+mobi]电子书下载

经管职场 2019-02-04 13:43477        标签:
我的世界观[作者:[爱因斯坦]epub电子书下载

中科院专家由德文编译导读,完整收录爱因斯坦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文章,有20多篇初次译为中文;是爱因斯坦的自传,也是独特的科学史;天才的头脑如何看世界、构筑世界观,一本书读懂真实的爱因斯坦。杨振宁代序。

把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的文字完整编译在一起,让我们通过这一本书,与伟大的灵魂深度对话。
温馨提示:请联系微信rueeecn获取资源,且需要打赏辛苦费
[private]只有登录用户才能看到的内容
我的世界观_[爱因斯坦].epub电子书点击下载
[/private]
[members_only]
我的世界观_[爱因斯坦].mobi电子书点击下载
[/members_only]

爱因斯坦论宗教与科学

哲学园 2018-10-24
刚上架的卜天老师新译著
图片
选自
《我的世界观》
作者:爱因斯坦
译者: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年6月出版9月上架
点击下图购买

广告

我的世界观

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张卜天 译

当当

爱因斯坦论宗教与科学
人类所思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深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想要理解精神活动及其发展,就要时常记住这一点。情感和渴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无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努力和创造显得有多么高贵。那么,将人引到最广义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情感和需求是什么呢?
只要稍作思考,便不难明白,使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得以产生的乃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在原始人那里,唤起宗教观念的主要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因为在人类生存的这一阶段,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通常还不够深入,人们就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些与自己多少有些相似的虚幻之物,那些令人恐惧的事情都来自它们的意志和行为。于是人们便努力求得那些虚幻之物的恩宠,按照代代相传的传统,通过一些行动和祭献,以讨好它们,或者使之对人有好感。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谈的是恐惧宗教。这种宗教虽然不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由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祭司阶层,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祭司阶层把自己确立为人民和他们所惧怕的鬼神之间的中间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霸权。在很多情况下,那些靠别的因素而获得地位的首领、统治者或特权阶层,为了巩固其世俗权力,会把这种权利同祭司的职能结合起来;或者,政治上的统治者会与祭司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合作。
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还是更大人类共同体的领袖都不免会死和犯错。渴望得到引导、爱和支持,促使人形成了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这是一个天意的上帝,掌管着保护、处置、奖惩等权力;他按照信仰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或人类的生命,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生者在悲痛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安慰者,也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这便是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
犹太经典极好地说明了从恐惧宗教到道德宗教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新约》中得到继续。一切文明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宗教,主要是道德宗教。从恐惧宗教发展到道德宗教是民族生活的一大进步。但我们必须防止一种偏见,以为原始宗教完全以恐惧为基础,而文明民族的宗教纯粹以道德为基础。事实上,一切宗教都是以上两种宗教的混合,其区别在于:社会生活水平越高,道德宗教就越占主导。
所有这些类型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上帝观念都有拟人化特征。一般来说,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品质极高的集体才能大大超越这一层次。但属于所有这些宗教的还有第三个宗教经验阶段,尽管很少能够见到它的纯粹形式:我把它称为“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没有这种情感的人阐明它是什么,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为没有什么拟人化的上帝观念能与之对应。
个人感觉到人的欲望和目标都属徒然,而大自然和思维世界却显示出令人惊异的崇高秩序。他觉得个人的生活犹如监狱,想把宇宙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体验。宇宙宗教感情的开端早已有之,比如在大卫的《诗篇》和犹太教的某些先知那里。在佛教中,这种情感要素还要强烈得多,我们尤其可以从叔本华的美妙著作中读到。
一切时代的宗教天才皆因这种宗教情感而卓著,它既无教条,也无以人的形象而构想的上帝,因此不可能有哪个教会会把核心教义建立在它的基础上。因此,恰恰在每个时代的离经叛道者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充满这种最高宗教感情的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被其同时代人视为无神论者,有时也被看作圣人。由是观之,像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和斯宾诺莎(Spinoza)这样的人彼此都极为近似。
如果宇宙宗教感情给不出关于上帝的明确观念,也提不出什么神学,它又如何能得到传承呢?在我看来,艺术与科学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唤醒某些人身上的这种感情,并使之生生不息。
由此可见,我们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与通常的看法大不相同。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科学与宗教势不两立、无法调和,其理由显而易见。凡彻底相信因果律发挥着普遍作用的人,对于那种认为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想法是一刻也不能容忍的——当然前提是,他对因果性假说是非常认真的。他用不着恐惧的宗教,也用不着社会或道德的宗教。一个有赏罚的上帝是他所无法设想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外在和内在的必然性决定的,因此在上帝眼里,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如一个无生命物体不必对自己的运动负责一样。有人因此指责科学损害道德,但这种指责是不公正的。一个人的伦理行为可以不需要宗教基础,但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社会联系和社会需求上。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害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到奖赏才去约束自己,那就不好了。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教会总要与科学作对,并且迫害献身科学的人。另一方面,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最有力和最高尚的动机。只有认识到理论科学的开创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献身,才能领会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只有凭借这种力量才能做出那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工作。为了揭示天体力学的原理,开普勒和牛顿不知默默工作了多少个年头,他们对宇宙合理性的信念该是多么真挚,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而宇宙合理性只不过是显示在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点微弱反映罢了。那些主要从实际结果来认识科学研究的人很难正确理解下面一些人的精神状态:他们遭到世人的怀疑,却为志同道合者指明了道路。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世界各地和各个时代都有。只有终生致力于类似目的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励这些人并且赋予他们以力量,使其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矢志不渝。给人以这种力量的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个当代人说的不错: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广告

我的世界观

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著,张卜天 译

爱因斯坦谈宗教与科学

图片[3]-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epub+mobi]电子书下载 - 沐易-沐易▲ 爱因斯坦
人类所思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深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想要理解精神活动及其发展,就要时常记住这一点。情感和渴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无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努力和创造显得有多么高贵。那么,将人引到最广义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情感和需求是什么呢?只要稍作思考,便不难明白,使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得以产生的乃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在原始人那里,唤起宗教观念的主要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因为在人类生存的这一阶段,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通常还不够深入,人们就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些与自己多少有些相似的虚幻之物,那些令人恐惧的事情都来自它们的意志和行为。于是人们便努力求得那些虚幻之物的恩宠,按照代代相传的传统,通过一些行动和祭献,以讨好它们,或者使之对人有好感。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谈的是恐惧宗教。这种宗教虽然不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但由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祭司阶层,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祭司阶层把自己确立为人民和他们所惧怕的鬼神之间的中间人,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霸权。在很多情况下,那些靠别的因素而获得地位的首领、统治者或特权阶层,为了巩固其世俗权力,会把这种权利同祭司的职能结合起来;或者,政治上的统治者会与祭司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合作。
图片[4]-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epub+mobi]电子书下载 - 沐易-沐易
▲ 恒河边祈祷的婆罗门
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还是更大人类共同体的领袖都不免会死和犯错。渴望得到引导、爱和支持,促使人形成了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这是一个天意的上帝,掌管着保护、处置、奖惩等权力;他按照信仰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或人类的生命,甚至是生命本身;他是生者在悲痛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安慰者,也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这便是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
犹太经典极好地说明了从恐惧宗教到道德宗教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新约》中得到继续。一切文明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宗教,主要是道德宗教。从恐惧宗教发展到道德宗教是民族生活的一大进步。但我们必须防止一种偏见,以为原始宗教完全以恐惧为基础,而文明民族的宗教纯粹以道德为基础。事实上,一切宗教都是以上两种宗教的混合,其区别在于:社会生活水平越高,道德宗教就越占主导。
所有这些类型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上帝观念都有拟人化特征。一般来说,只有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品质极高的集体才能大大超越这一层次。但属于所有这些宗教的还有第三个宗教经验阶段,尽管很少能够见到它的纯粹形式:我把它称为“宇宙宗教感情”。要向完全没有这种情感的人阐明它是什么,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为没有什么拟人化的上帝观念能与之对应。
个人感觉到人的欲望和目标都属徒然,而大自然和思维世界却显示出令人惊异的崇高秩序。他觉得个人的生活犹如监狱,想把宇宙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体验。宇宙宗教感情的开端早已有之,比如在大卫的《诗篇》和犹太教的某些先知那里。在佛教中,这种情感要素还要强烈得多,我们尤其可以从叔本华的美妙著作中读到。
一切时代的宗教天才皆因这种宗教情感而卓著,它既无教条,也无以人的形象而构想的上帝,因此不可能有哪个教会会把核心教义建立在它的基础上。因此,恰恰在每个时代的离经叛道者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充满这种最高宗教感情的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被其同时代人视为无神论者,有时也被看作圣人。由是观之,像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阿西西的方济各(Francis of Assisi)和斯宾诺莎(Spinoza)这样的人彼此都极为近似。
图片[5]-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epub+mobi]电子书下载 - 沐易-沐易
▲ 阿西西的方济各
如果宇宙宗教感情给不出关于上帝的明确观念,也提不出什么神学,它又如何能得到传承呢?在我看来,艺术与科学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唤醒某些人身上的这种感情,并使之生生不息。
由此可见,我们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与通常的看法大不相同。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科学与宗教势不两立、无法调和,其理由显而易见。凡彻底相信因果律发挥着普遍作用的人,对于那种认为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想法是一刻也不能容忍的——当然前提是,他对因果性假说是非常认真的。他用不着恐惧的宗教,也用不着社会或道德的宗教。一个有赏罚的上帝是他所无法设想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外在和内在的必然性决定的,因此在上帝眼里,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正如一个无生命物体不必对自己的运动负责一样。有人因此指责科学损害道德,但这种指责是不公正的。一个人的伦理行为可以不需要宗教基础,但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社会联系和社会需求上。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害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到奖赏才去约束自己,那就不好了。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教会总要与科学作对,并且迫害献身科学的人。另一方面,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最有力和最高尚的动机。只有认识到理论科学的开创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献身,才能领会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只有凭借这种力量才能做出那种远离现实生活的工作。为了揭示天体力学的原理,开普勒和牛顿不知默默工作了多少个年头,他们对宇宙合理性的信念该是多么真挚,理解它的愿望又该是多么热切!而宇宙合理性只不过是显示在这世界上的理性的一点微弱反映罢了。那些主要从实际结果来认识科学研究的人很难正确理解下面一些人的精神状态:他们遭到世人的怀疑,却为志同道合者指明了道路。这种人虽然不多,但世界各地和各个时代都有。只有终生致力于类似目的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究竟是什么在激励这些人并且赋予他们以力量,使其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矢志不渝。给人以这种力量的正是宇宙宗教感情。有一个当代人说的不错:在我们这个唯物主义时代,只有严肃的科学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
【本文选自《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论宗教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2001 年
哲学研究
爱因斯坦论宗教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宋惠芳
摘 要: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分析, 提出了自己对宗教的一种新的看法与理
解——— 宇宙宗教感情。从这种独特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爱因斯坦不仅批判了旧宗教(指恐惧宗
教、道德宗教)的“ 拟人化的上帝观” , 而且指出了这种“ 拟人化的上帝观” 是过去宗教与科学冲突的
最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爱因斯坦阐明了自己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看法, 即二者之间既界限分
明、不能相互替代, 又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这种理解, 在科技异化
现象广泛存在的今天,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关键词: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感情;拟人化的上帝观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是西方学术界多年来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历来存在着极大地分歧。近年来, 这个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的热门话题。那么, 科学家是
如何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呢? 在国人的心目中, 科学家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 自然
坚持世界的客观性与合规律性的唯物论观点, 而坚持世界的客观性与合规律发展的唯物论, 自
然又是无神论和反对宗教信仰的。所以在国人看来,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在实际的科学史上情况却并非如此。著名的科学史家亚·沃尔夫曾经说:“对自然现象抱世俗
态度并不一定排斥对世界抱宗教态度。……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们实际上都笃信宗教, 事实上
都是基督教的儿子。” ①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仅以著名科
学家爱因斯坦为例, 就爱因斯坦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做一简单的梳理, 以帮助我
们了解科学家为什么信仰宗教的问题。
一、二者关系的出发点———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
什么是宗教? 这似乎是人尽皆知的问题, 但爱因斯坦却有着独到的理解。这种独到的宗
教理解是通过他对宗教经验发展历程的考察来展开的。他认为, 宗教经验的发展历程大体可
划分为三个阶段:恐惧宗教、道德宗教、宇宙宗教感情。
恐惧宗教来源于原始人的恐惧情感。“在原始人心里, 引起宗教观念的最主要的是恐惧
———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 ②这种恐惧是来源于对自然力的不理解。为消除这种
来自于自然力的恐惧, 原始人就在自己心里造出一些多少同自己类似的虚幻的东西———有人
性的鬼神———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 这时的宗教就是恐惧宗教。上帝的概念正是这种古老的
神的概念的升华。这里, 爱因斯坦有着与马克思主义同样的观点, 恩格斯曾说过, 一切宗教不
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
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人类学家泰勒在到世界各地作了大量实地考察后也得出了同样
的结论。
49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恐惧宗教又逐步发展到道德宗教。道德宗教的出
现与人们“求得引导、慈爱和扶助的愿望”有着直接关系, 这种愿望使人类为上帝赋予了一定的
道德观念, 从而形成了“社会的或者道德的上帝概念” 。爱因斯坦把这种以“道德的上帝概念”
为信仰对象的宗教称为道德宗教。
爱因斯坦认为, 这两种宗教有一共同特征, 即“上帝概念的拟人化” , 或者说, 两者都“ 主张
有一个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 。在他看来, 这种全智全能、公正廉明、惩
恶扬善的上帝观念本身存在着逻辑矛盾。因为如果上帝是全能的, 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上帝安
排的, 那人类就不应当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 上帝也就不应该赏罚人类;而上帝又对人类
实施了赏罚, 那又说明上帝是不公正的! 因此, 相信拟人化的上帝, “不仅是不足取的, 而且也
是可悲的。因为一种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指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
引者注)站得住脚的教义, 由于它对人类进步有着数不清的害处, 必然会失去它对人类的影
响” ③ 。
应该指出, 爱因斯坦对拟人化的上帝观的这种否定与批判与柏拉图、苏格拉底十分类似,
但他批判的动机既不是社会心理学的, 也不是宗教形态学的, 更不是护教的。他的批判是对社
会自由和个人自由的维护。
爱因斯坦指出, 一方面拟人化的上帝观存在着种种局限性, 另一方面人们“又感觉到自然
界里和思维世界里却显示出崇高庄严和不可思议的秩序” ④ , 因而, 人类又走向第三个宗教经
验阶段———“宇宙宗教感情” 。不存在拟人化的上帝, 这是宇宙宗教感情与前两种宗教最重要
的区别, 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 使宇宙宗教感情表现出与传统宗教严格不同的特点:
第一, 它不再传达上帝的旨意, 而是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他说:“弄清楚
这些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 并且使它们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立起来, 我以为这正是宗
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 ⑤
第二, 这种信仰是无私的, 是完全超越个人的价值和目标的。他说:“使人类尽可能从自私
自利的要求、欲望和恐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是宗教的目标之一。” ⑥
第三, 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对信仰是虔诚的、超乎理性的。“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是虔诚的,
意思是说, 他并不怀疑那些超越个人的目的和目标的庄严和崇高;而这些目的和目标是既不需
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础的。” ⑦
第四, 这种宇宙宗教感情是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它不需要教条。它不需要象以前教会那样
设置一系列的清规戒律, 也不需要礼拜、洗礼等繁琐的仪式… …, 因而也不可能成为教会的中
心教义的基础。
第五, 这种宗教起着旧宗教所无法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爱因斯坦在《伦理教育的需要》
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宗教清洗掉迷信成分之后, 它所留下来的就是培养道德行为的这种最重
要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 宗教构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⑧固然, 道德宗教也起着一
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但由于它把道德教化寄托在上帝身上, 从而扼杀了这种作用的发挥。
爱因斯坦承认, 这种宗教感情早在“大卫的许多《诗篇》中, 以及在某些犹太教的先知那里”
就有了雏形。对于犹太教-基督教来说, 如果抽掉它的拟人化的上帝观, 而“只看它属于纯粹
人性的一面, 那末, 也许可以把它叙述为:个人的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 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
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他的力量。”⑨而在东方佛教和叔本华哲学中则包含着更强烈
的宇宙宗教感情的成分。不仅如此, 这种宇宙宗教感情还有点象东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他
50
说:“共产主义制度在东方的力量的一个源泉在于它在某些方面带有宗教的性质, 而且它激励
起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情绪。” ⑩
显然, 宗教在清除掉拟人化的上帝观之后, 已彻底被净化成纯粹的崇高感情和坚定信仰,
爱因斯坦把它称作“宇宙宗教感情” , 有时也把它描述成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这种宇宙宗教
感情与前两种宗教已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之所以还要沿用“宗教”这个词, 是因为“没有找到
一个比`宗教的’ 这个词更好的词汇来表达[ 我们] 对实在的理性本质的信赖” 。 1
至此, 爱因斯坦通过对宗教发展的考察, 批判了前两种宗教形式的局限性, 提出了一种新
的与众不同的宗教观———宇宙宗教感情。在与M·玻恩的通信中, 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
场:“在我们的科学期望中, 我们已成为对立的两极。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 我却信仰客观存在
的世界中的完备定律和秩序。” 12当纽约犹太教堂牧师(拉比)赫伯特·哥耳德斯坦于1929 年4
月电报询问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时, 爱因斯坦作了非常干脆的答复:“我信仰斯宾诺莎的
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 而不相信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
连的上帝。” 13
爱因斯坦指出, 科学家都是有真挚的宗教感情的, 这种宗教感情表现为对科学事业本身的
执着和真挚追求, 这种追求本身就体现为一种宗教信仰。他说:“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
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宗教感情的人。但是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 …他的宗
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的惊奇, 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
种高超的理性。” 14
这里, 爱因斯坦不仅揭示了两种对立的宗教观, 而且明确地表达了科学家包括自己的宗教
立场———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爱因斯坦展开了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
考察。
二、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
提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人们一般就会联想到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意大利的鲜花广场, 伽
利略受到教会的审判……(尽管真实原因并非如此), 由此人们曾普遍地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
态度是背离的, 科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并且宗教最终会被科学所驳倒和取
代。
对于这种流行的观点, 爱因斯坦作了很有见地的分析。爱因斯坦承认, 在人类认识史上,
科学与宗教的确存在过严重的冲突。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冲突,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
的一个原因就是“上帝概念的拟人化” 。我们可以将爱因斯坦这方面的思想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 拟人化的上帝观念与科学态度(信仰)不相容。爱因斯坦说:“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
的普遍作用的人, 对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 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当然要假定他
是真正严肃地接受因果性假说的。” 15这就是说一个相信科学的人, 必定坚信世界的因果必然
性规律, 坚信事件的进程是由必然性来决定的, 这显然与“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宗教观念相
矛盾。
其二, 自然科学发展对自然规律的揭示与拟人化的上帝观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对此, 英国
科学史家W·C·丹皮尔曾指出:牛顿力学中“物体靠相互引力而运动的假说已足以解释太阳系
中一切庄严的运动。”达尔文搜集了地质学上的和物种变异的种种事实, 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假
说……这些科学假说打破了宇宙的一切包括生物进化是由上帝安排的说法 16 。显然, 这种拟
51
人化的上帝观与自然科学发展所揭示的自然规律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最终导致宗教与科学的
严重冲突。当然, 爱因斯坦也承认,“主张有一个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
决不会被科学真正驳倒, 因为这种教义总是能够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去
的” 17 。但他始终坚信, 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对拟人化的上帝观以进一步的打击。
其三, 科学需要自由, 而信仰“拟人化的上帝”的宗教观却限制了人的自由。
爱因斯坦认为, 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同科学的性质、特点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 科学作为
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 是客观的, 但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 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的,
其特点却是主观的、虚构的, “科学… …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
造” 18 。
科学理论、体系的这种虚构、自由创造的特征, 就决定了科学研究与创造需要自由, 既需要
外在的自由, 即言论、教学的自由与充分的时间保证, 又需要一种内心的自由, 或者说是精神上
的自由,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 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
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19 。这种自由的获得不仅要由法律来保障, 而且需要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
支持。以“拟人化的上帝”为信仰的宗教观, 不仅设置了众多的清规戒律限制人的言论和行动,
而且用教条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人的思想, 从而大大地限制了科学及其他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
展。
因此,“拟人化的上帝观”势必使宗教与科学之间造成严重冲突。
此外, 宗教与科学之间界限的不明确, 也是造成宗教与科学冲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对此, 我们在下面专门列出一节加以讨论。
三、宗教与科学界限分明、不能相互取代
科学是什么? 爱因斯坦在《科学定律和伦理定律》一文中指出:“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 (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 我们对它
们的反应是`是’ 或者是`否’ 。科学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
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感情的。对于科学家, 只有`存在’ , 而没有什么愿望, 没有什么价值, 没
有善, 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20他还继承了康德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指出:“我们所谓的
科学的惟一目的是指出`是’ 什么的问题。至于决定`应该是’ 什么的问题, 却是一个同它完全
无关的独立的问题, ……至于怎样决定这些道德目标的本身, 就完全超出科学的范围了。” 21
在这里, 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科学陈述是表述事实的, 而不表达任何感情、价值、目
标以及伦理准则。至于表达感情与伦理准则、决定道德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则是宗教的职能, 而
这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是不可缺的, 又是科学所无法取代的。对此, 爱因斯坦在1939 年
的《目标》一文中表达得很清楚:“科学方法所能告诉我们的, 不过是各种事实是怎样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于`是什么’ 这类知识, 并不能打开直接通向`应当是什么’ 的大门。人们可能
有关于`是什么’ 的最明晰最完备的知识, 但还不能由此导出我们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
么。……终极目标本身和要达到它的渴望却必须来自另一个源泉。应当认为只有确立了这样
的目标及其相应的价值, 我们的生存和我们的活动才能获得意义, 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加以论
证的必要。……弄清楚这些基本目的和基本价值, 并且使它们在个人的感情生活中牢靠地建
立起来, 我以为这正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 2
这里, 爱因斯坦通过对科学与宗教各自不同的职能的阐述, 既清楚地阐明了科学与宗教之
52
间分明的界限, 又深刻地揭示出二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是人类生活所
必不可缺的方面。对此, 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切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株树
的各个分枝。” 23
爱因斯坦在强调科学与宗教二者具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不能相互取代的同时, 还指出如果
混淆了二者的界限, 就会造成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因此, 二者界限的不明确, 是造成宗教
与科学之间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 过去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多属此类。当宗教团体
坚持《圣经》记载的话都是绝对真理时, 就是宗教对科学的干涉, 因为它超出了“价值判断”的领
域, 去为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规则, 比如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属此
类;当科学的代表人物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判断时, 就属科学对宗教的
干涉, 因为它也超越了自身的范围, 去干涉自己领域之外的事务。爱因斯坦认为, 宗教对科学
的干涉与科学对宗教的干涉都属于越界“犯规” , 这种越界“犯规”是造成宗教与科学冲突的一
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24
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之间不可替代的观点, 在现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著名的科
学家海森伯格、约翰·霍顿等认为宗教与科学是“ 两股道上跑的车” 。当代神学家蒂里希也说
过:“一个意域是不能干预另一个意域的” , “科学无权干预信仰, 信仰也无权干预科学” , 历史上
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正是这种干预的结果。
四、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
爱因斯坦从他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不仅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
而且还存在着“牢固的依存性” 。对于这种相互依存性, 爱因斯坦作了一个形象地比喻:“ 科学
没有宗教就象瘸子, 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25这句话的前半句讲的是宗教对科学研究与创
造的重要作用, 后半句是讲科学对宗教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 。爱因斯坦从三方面阐述宗教感情与信仰对科学研究
与创造的重要作用。
其一, 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和创造的基础与强大动力。
爱因斯坦明确表示:“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
要是没有这种热忱, 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的工作中取得成就。”伟大科学家开普勒和牛
顿, 正是凭着对宇宙合理性的深挚的信念与热切的探索愿望, 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付出常人难
以想象的努力, 最终提出天体力学的原理, 发现宇宙的规律。他还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
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 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 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 并
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26
其二, 科学要由有宗教信仰的人来创造。
在《科学和宗教》一文中, 爱因斯坦明确地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
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 27在他看来, 相信世界有秩
序、有规律, 相信世界的可理解性, 这是支撑科学家进行科学追求与创造的坚定信仰与内在动
力。一个没有这种信仰的人, 是无法从事任何科学创造活动的, 更无法作出任何成绩。爱因斯
坦自己就承认这一点:“要是没有这种信仰, 我就不能对知识的独立价值有如此强烈和坚定的
信念。” 28
正是在此意义上, 爱因斯坦常常把科学追求本身就看成是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感情。他
53
说:“从事科学工作的人的这种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宗教的态度。” 29
其三, 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在科学方面表现为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成果利用方面的引导
作用。
当爱因斯坦晚年发现他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科学成果被霸权主义所利用, 去进行一些残害
生命、违背正义与道德的战争行为时, 他非常气愤, 并且更加重视宗教的这种道德教化作用, 更
加强调宗教对科学研究的引导作用。在《伦理教育的需要》一文中, 他说:“当前世界政治上所
处的可怕的困境, 同我们的文明疏忽了这一方面(指宗教, 引者注)的罪过有很大关系。要是没
有`伦理教育’ , 人类就不会得救。” 30
另一方面, “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 。对科学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 爱因斯坦主要从两方
面进行了说明。
其一, 科学能激发宗教感情, 并使宗教不断完善、升华。
爱因斯坦针对宇宙宗教感情在去掉拟人化的上帝观之后如何传播的问题, 曾说过这样一
段话:“在能够接受这种感情(指宗教, 引者注)的人中间, 把这种感情激发起来, 并且使它保持
蓬勃的生气, 这正是艺术和科学的最重要的功能。” 31他还说, 在清除了拟人化的上帝观之后,
“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 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 32 。也就说, 科学不仅能激发
宗教感情, 而且还能使宗教信仰得到升华。
那么, 科学如何激发宗教感情, 并使宗教信仰提高境界的呢? 爱因斯坦在《科学和宗教》一
文中曾说:“凡是曾经在这个领域(指科学, 引者注)里胜利前进中有过深切经验的人, 对存在中
所显示出来的合理性, 都会感到深挚的崇敬。通过理解, 他从个人的愿望和欲望的枷锁里完全
解放出来, 从而对体现于存在之中的理性的庄严抱着谦恭的态度, … …从宗教这个词的最高意
义来说, 我认为这种态度就是宗教的态度。因此我以为科学不仅替宗教的冲动清洗了它的拟
人论的渣滓, 而且也帮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能达到宗教的境界。” 3
其二, 宗教的目标要依靠科学来实现。
爱因斯坦在谈到宗教与科学各自的职能时, 把确立基本价值与基本目标看成是宗教必须
履行的重要职能。那么, 如何使人们确立的目标得以实现呢? 爱因斯坦说:“客观知识为我们
达到某些目的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4因为对科学家来说, 他所坚信的是世界的规律性和可理
解性, 他的目标也就是揭示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性, 或者说宇宙秩序的内在和谐, 这个目标自
然要依靠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来实现。在此, 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 虽然科学只能揭示“是
什么”的问题, 而不能决定“应当是什么” , 但却可以为宗教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手段。
也正是因为科学对宗教信仰的这种作用, 今天的宗教才不断地调整与科学的关系。比如
天主教会不仅要求神职人员和信徒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 而且教会自己还设立科学院来研究
科学, 并利用科学为护教传教服务。
至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爱因斯坦从他的那种独特的宗教观———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强调了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 提出了一种双重的文化价值观, 指出了宗教与科学之间既界限分
明、不可相互替代, 又相互依存。
五、结  语
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这种理解, 应该说是一种双重文化价值观, 这种双重文化价
值观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欧洲文化近百年新发展的产物。早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前, 就有人以明
54
确的方式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协调宗教和理性的关系。首先是生于西班牙的回教哲学家阿威
罗伊提出“双重真理说”企图解决这一问题;此后神学家阿奎那则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双重文化
价值观, 他认为知识来源有两个:一是宗教启示, 二是人类理性, 两者共同形成了人类的知识。
近代科学产生之后, 解决上述问题的努力集中地表现为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统一。双重文
化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著名的科学家海森伯格、约翰·霍顿等都认为宗教与科学是
“两股道上跑的车” 。当代神学家蒂里希也说过:“一个意域是不能干预另一个意域的” ,“ 科学
无权干预信仰, 信仰也无权干预科学” , 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正是这种干预的结果。爱因
斯坦上述对宗教与科学之间关系的看法就是这种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既是解构性的, 也是建构性的。他强调宗教是不断发展的, 提出以一种
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来取代信仰拟人化上帝的宗教观, 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宗教信仰的解构,
同时又是对新的信仰形式的建构。这种建构克服了各种宗教信仰的原教旨主义倾向的保守
性, 使宗教这种文化现象不断与社会、与科学相适应。但这种新的建构却使宗教脱离了历史和
现存的宗教形式, 进而使具有社会组织形式、行为仪规和文本及解释传统的宗教成了一种单纯
的个人的信仰。所以, 他的思想对解决现实的宗教问题与当今世界的宗教冲突, 未必有太大的
现实意义。
尽管如此, 爱因斯坦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仍然不失为精辟:他强调了宗教与科学之间
的不可替代性及其相互作用, 特别是强调宗教对科学的重要作用, 并且把宗教看成是道德教育
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哲学层面上来思考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富有启发性。
注:①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第8 页。
②④ 1 12 13 14 15 18 21 26 31《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 第279、280、525、415、243、283、
281 、377 、525、379、281 页。
③⑤⑥⑦⑧ ⑨⑩ 17 19 20 2 23 24 25 27 28 29 30 32 3 34《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第
185 、173— 174、185、181— 182 、294 、175、235、184 —185、179— 180、280 、173— 174、149 、182 、182— 183、182 、290、290、
294 、185 、185— 186、174 页。
16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第13 页。
(作者  哲学系访问学者; 指导教师  靳希平教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