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1958年,基地建成后,以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在我国“两弹一艇”研制攻关中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在这里创建功勋,有60多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国内十几个重要的核科研和生产单位由此派生,从这里输送出去的各类骨干人才达一万多名。原子能院也因此获得了我国核工业“摇篮”和“老母鸡”的美誉。
原子能院现任党委书记薛小刚,行政工作由副院长杨红义主持。现有职工4200多人,其中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1300余人,两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06人,硕士生导师20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9人,中核集团首席专家9人,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10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
原子能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下设有6个主体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所、核技术综合研究所、核安全研究所、核工程设计研究所。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核数据中心、核数据测量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量与校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核应急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IAEA核安保技术协作中心、IAEA-CAEA核保障与核安保联合培训中心、IAEA核保障领域网络实验室。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核物理分会、核化工分会、同位素分会、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电离辐射计量分会,北京核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天然辐射防护分会、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分会以及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设在这里。原子能院现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及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
70余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原子能院作为我国基础性、综合性的核科研基地,作为重要科学思想库、技术储备库和人才培养库,为国家核科技创新、核工业发展、核科技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核物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反应堆工程技术、加速器技术、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同位素技术、辐射防护技术和放射性计量八大学科领域,开发出了以同位素、加速器、核安保为主导的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编辑出版的期刊有《原子能科学技术》《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同位素》《质谱学报》。1978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奖、中华技能大奖和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近200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近2000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文明单位”“全国职工之家”等诸多殊荣。
今天,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三步走”目标,中核集团提出了建设先进核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核工业强国的新时代“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原子能院作为新时代核强国建设的战略科技力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和“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以建成“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工程性”核科研综合基地为目标,以国防科技、先进核能开发、核基础及共性技术、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为主要方向,全方位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科技研究基地,建设现代富强文明和谐美好的原子科学城。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