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致的,
区别只是认知水平和价值观的选择。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国家的行为去推测另一个国家的行为。
大家掉进的坑都差不多。
正 文
这场21世纪最严重的全球灾难确实不同凡响,在我们艰苦奋战几个月后,发现居然还有下半场:国外疫情大规模爆发。
尽管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但是作为全球化的一份子,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全球疫情带来的影响。它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巨大的焦虑,就如同两朵乌云飘荡在前方。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焦虑是什么。
全世界的恶意
————————————
第一个焦虑是担心遭受国际舆论的围攻
要理解这个焦虑,我们可以先看看美国。美国目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从我们的角度看,特朗普做了很多骚操作。
正是以他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甚至愚蠢的行为,造成了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现在狼狈的停摆,顺带搞得我们的订单也没了。
按照我们的逻辑,特朗普的这个成绩单应该被美国人口诛笔伐才对。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在国内的支持率其实是上升的。也就是说美国很多普通人并不认为特朗普对现在的局面负有什么责任。
那么责任是谁的呢?
美国有个民调机构做了个调查,结果发现73%的选民认为是中国的责任。
这就是现实,特朗普负责骚,我们负责锅
尽管中国在1月份就已经发出警告并对自己的国土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但是美国人赤裸裸的选择性失忆,把自己3月份爆发的疫情归罪于我们没有及时通报和有效管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其实有一套他们自己的叙事框架:
首先是认为中国各方面都很落后,包括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所以导致疫情爆发。然后又认为中国处置不当,掩盖真相,导致疫情蔓延到全世界。
这套叙事框架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贯的,任何与中国有关的事件他们都会套用这个框架去解释。而现在这种叙事框架又非常适合他们甩锅,有什么锅照着这个框架甩过去就可以了。
甩锅是人的本性,人要把锅甩到别人身上自己心里才舒服。
很显然,郁闷的美国人需要一个承担所有责任的背锅侠和一个让他们心安理得的故事:
“都是中国的错”。
但现实是中国在没有预警,没有指导,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办法以一己之力在一个14亿人的大环境里压制住了疫情,这怎么解释呢?
很简单,他们会认为这个胜利一定是假的。
在这种认知框架下,特朗普即便骚操作连连,也是抵抗灾害的国家英雄。因为锅已经甩走了。
这种心态并不局限于美国,不管是出于普通人情绪发泄的需求,还是政客甩锅的需求,我们会在很多国家看到攻击中国的舆论导向。
所以在国际上遭受舆论攻击这个事我们是避免不了的,横竖会发生。
然而现实有趣就有趣在中国又恰好是世界工厂。他们一边把锅甩给中国,一边还得继续买中国的东西,尤其是现在用来救命的医疗设备,几乎可以用抢购来形容。
这就导致了一种很微妙的心态:面对来自中国的帮助,不接受会死,接受又会动摇自己的价值观。
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心态扭曲的人,他一定要设定别人是坏人才能减轻自己犯错带来的负罪感。
而当这个“坏人”过来帮助他的时候,他必须要认为这个“坏人”是在赎罪,或者在图谋不轨,只有这样他自身的认知逻辑才自洽,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个帮助。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政客对中国不友好的说辞,并非只代表个别政客的私人想法,而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共同选择。
这使得我们在国际舆论上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位置,表现出来就是各种正常互利的交易受到限制,甚至我们的一些援助都会受到抵制。
这就是世界工厂面临的第一个焦虑,来自全世界的恶意。
毕竟我们在全球市场里扮演的主要是卖家的角色,卖家肯定不希望自己被买家讨厌,不希望自己努力树立的形象遭到围攻。
全球化的溃败
————————————
第二个焦虑更加深远一些:担心全球化会长期走向溃败。
在疫情的肆虐下,世界著名智库Chatham House的首席执行官罗宾.尼布利特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我们所知道的全球化在走向终结”。
很多人认为即使疫情结束,全球化也无法持续了。这里面的逻辑主要是这样的:
- 大家因为对中国的好感度降低,所以会抵制中国制造。
- 各国因为觉得依赖中国制造危险系数太高(万一中国说NO,自己就什么都买不到),所以会吸引产业链回流,实现制造业自给自足,放弃全球协作。
全球化溃败的预期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冲击很大,因为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
如果当前的出口低迷只是因为疫情导致外需停摆所致,那么我们还可以期待疫情结束后的外需恢复。
但如果从此以后全球化就结束了,那么对于出口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经济增长说白了就靠两个东西:
- 一个是外来资源输入
- 一个是自身生产效率提升
出口换来的是外来资源,是实实在在的增量财富。
投资和消费的作用都体现在提升自身生产效率上面。但是这个作用是间接的,而且并非百分之百的能够兑现。
就拿投资来说,投资了正确的项目才能提升效率,投资错了只能打水漂。当今凯恩斯主义下的各种为了投资而进行的投资更是水花四溅。
再加上投资往往带有杠杆,像美国页岩油这样的项目,一炸就是夜空中最闪亮的星。 所以投资到底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在当下这个环境中越来越像个玄学。
至于消费,他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快乐,这个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间接提升效率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
大部分用于消费的资源都被拿去烧掉换取大家的多巴胺分泌了。
所以出口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没有外来的增量资源,我国的内需是不可持续的。但凡对中国的真实状况有所了解的大佬,都会对全球化溃败的预期忧心忡忡。
以后如果每个国家都搞孤立主义,我们这些天量的过剩产能怎么办?我们的财富增长从何而来?
破局.第一个焦虑
————————————
先说说该怎么对付第一个焦虑
我们在舆论上被围攻怎么办? 怎么去面对这种铺天盖地的要求我们负责和赔偿的声音?
按照常规的思维,我们似乎应该对外提供大量援助来获得好感,或者我们在民间的舆论上不要对他国的骚操作有太多冷嘲热讽,以免激化矛盾。
这类建议并不是不好,但是指望靠这样的做法来扭转舆论方面的被动是不现实的。甚至有少数人觉得我们应该道歉,这就更加是无稽之谈了。
那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自己稍微回忆一下历史就会发现:
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从来就没有好过。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长期处在一个“做什么都会被骂”的状态中。我们被骂这是常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应该习以为常,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即使在中国已经和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中国人依然处在西方舆论鄙视链的底层。
东西方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几千年来大家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形成的是截然不同的群体生存策略。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和价值观取向。
而中国加入全球产业链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两个文明近距离直接接触,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是必然的。这种冲突表面上看是意识形态的不同,本质上是不同文明的碰撞。
再加上两个文明本身也有竞争关系,互相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加不可避免
但是舆论上的严峻形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中国崛起并不依靠舆论,我们本来就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历史的现实是中国的舆论环境从来就没有好过,中国的发展也从来就没有停过。
那中国崛起主要靠的是什么呢?
资本是逐利的,舆论也好,口碑也罢,对于资本来说只是一个辅助的判断条件,决定资本走向的因素最终只有一条:有利可图。
而利润来自于效率,中国的关键优势恰恰就是效率:
你们觉得我啥啥都不好,啥啥都看不顺眼,但是我效率就是高,一力降十会。虽然我的问题也很多,但总体来说资源往我这集中能赚到更多的钱。
目前中国的人均工业产值还没有超过西方,但是因为劳动人口数量庞大,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
现代工业化+10亿级别的统一市场协作,内部产业链零门槛交流,并且实现全产业链覆盖。这样的协作体,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集团可以替代。
比如说特斯拉在中国的超级工厂从建成到投产不到一年,这个速度只能在中国实现。
中国的存在提升了全球产业链的效率,只要你能搞出来的东西我这边成本可以降到白菜价,只要你需要的产品我这边马上可以产能过剩。
我们还可以看一个身边的例子:
这篇文章的读者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在朋友圈里多问几句,就能接触到当下最紧俏的医疗设备的供应商或生产商。
那么对于外国人来说,他如果需要这些医疗设备,甚至不用去寻找专业渠道,只要找到一个中国人就可以了(当然,非专业渠道的价格没有优势)。
没有哪个国家的普通国民能具备这样的功能,这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十亿级别的效率指数爆炸。
世界工厂的轰鸣为全人类带来了更舒适的生活,在这种碾压式的效率优势面前,再大的舆论风暴也不过是和风细雨。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
在一个市场里,卖方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卖方,买方的竞争对手是其他买方。
买卖双方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不管口头上如何恶语相向,其本质上仍是协作关系。所以西方国家虽然骂中国骂得狠,但是对自己的盟友下手会更狠。
。。。。。。
所以除了积极参与有助于控制疫情的项目以外,我们不需要太关心别人的看法。而且现在这个时候,其他国家就算想骂,也只能跪着骂。
破局.第二个焦虑
————————————
第二个焦虑呢,西方国家会不会为了安全而开始走上产业链回归,闭关锁国的道路呢?
这个焦虑的逻辑看起来很有道理:
把产业链交给中国对于西方国家来说等于是命脉掌握在外人手里。出现像现在现在这样的紧急情况,能否获得救命的资源全看中国脸色,风险太大
按照这个逻辑,灾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链回流的操作,努力把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合情合理的。
这类观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但我对这样的观点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短期内确实会经历一个非常黑暗时期(经济危机+疫情导致外需崩塌),但长期来看全球化进程依然会继续前进,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呢?
无他,逻辑
判断一个长期趋势并不难,关键是找到他的底层逻辑。
比如我之前在星球里说美股很快会企稳反弹(3.18),逻辑是美股本质上是个资金盘,持续打钱就能苟住。两年前说经济危机迫在眉睫,逻辑是欠的债总要还。
诸如此类
那么我现在判断全球化会继续前进的逻辑是什么呢?逻辑就是:
除了生存以外,追求安逸是人类行为的第一动力
我们愿意去做一件事,肯定是因为我们预期做完这件事能让自己进入到一个比不做这件事更加安逸的状态。
有些人牺牲眼前的安逸去进行艰苦的奋斗,那是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未来更大的安逸。
也有少数伟大的人牺牲自我的安逸,去追求更多人的安逸。但这个选择在逻辑上仍是一致的,只不过伟大的人用“大我”替代了“小我”。
长期来看,人类的安逸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呈正比,所以人类一直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不停的前进。
当然,有些反效率的歪路在短期内可以给人带来较多安逸,部分人可能会因为眼前的安逸而掉进长期降效的深渊。
但是逆全球化“妙”就“妙”在他连短期的安逸都不会有。
逆全球化一旦开始,马上就会痛苦,而且越来越痛苦,看不到希望。所以闭关锁国是走不下去的。
。。。。。。
逆全球化还有一个逻辑是各国为了自身的安全甘愿牺牲效率,我们经常听到一个熟悉的口号:安全第一。
这个口号虽然很响亮,但实际上安全从来不是人类行为的第一诉求,对安全的重视总是要靠外力来强迫。
人们只有在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觉得安全第一,其他时候都是安逸第一。
要安逸就要提高效率,只有效率上来了,才有空闲的资源去享受。追求安全就意味着要牺牲原本用于提高效率的资源去提升安全系数。
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是这个世界充满竞争,如果你选择牺牲效率去提升安全,而竞争对手选择牺牲安全去提升效率,那么结果就是竞争对手的效率超过你。
于是,除非对手遭遇安全意外,否则他会因为效率高而战胜你。
而安全意外是小概率事件,这也就意味着过分消耗资源去提升安全的集团大概率被偏向提升效率的集团淘汰掉。
所以最终活下来的大都是倾向提升效率的人,安全系数永远是在一个及格线的边缘徘徊。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
最终我们会在现实中看到这样的场面:
西方国家可能会在疫情期间反思自己的产业链安全问题,甚至大张旗鼓的做出回流的姿态。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产业链还是会放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这个逻辑不难理解,我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我们是否会为了食品安全的风险而永远拒绝一切外卖和饭店,顿顿饭都自己做?
而且还有有一个问题:产业链安全的边界在哪里?产业链回流多少才叫安全?
这就好比就算你能做到自己做饭拒绝外卖,那你是否还要考虑食材的安全?然后种菜养猪都自己来呢?
实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根本做不到全产业链。
大多数国家横竖是要靠全球化协作来维持正常的运转,跟谁协作都有安全隐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和效率最高的国家协作呢?
而且就现在发生的事情来看,中国在自己面临危机的时候并没有去抢劫别人,同时也是当下最不可能去抢劫别人的国家,和中国协作的安全性是最高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中看到这样一个趋势:
在2000年的时候,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蓝色)的最大进口对象是美国
到了2015年的时候,多数国家和地区(红色)的最大进口对象已经变成了中国
现在就算欧美10亿人进行去中国化,世界上还有50亿其他国家的人在购买中国的产品。
而欧美自身进行去中国化的代价极大。
他们需要接受日常996的生活状态,而且要放下各种不信任,结成一个没有分歧,没有沟通和各种流通门槛的统一市场。并且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以期实现全产业链。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国的协作者变成中国的竞争者,然后和中国一起去抢夺剩下的那50亿人的市场。
对于希望去中国化的西方国家来说,还有一个刚性限制:
他必须有能力承受因为生产力大幅下降而带来的社会动荡,否则去中国化无异于自杀。
所以中国应对第二个焦虑的办法就是对任何威胁不予理会,继续扛起全球自由贸易的大旗,默默看着西方国家被自己发起的贸易攻击反噬。
结 语
————————————
大规模的灾害把很多坏事提前了,现在正是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顶峰,并将持续一段时间。
很多企业注定扛不过去,黑暗固然残酷,但总会有尽头。在未来最黑暗的时候,最值得抄底的恰恰是出口制造业。
尽管两大焦虑不足为惧,但是中国也并非高枕无忧。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外界的威胁,而是如何继续提升我们自身的效率,如何帮助受到外力冲击的出口行业,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并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不停止追求效率的步伐,就不会堕入绝望的深渊。
抗疫也好,经济也罢,真正的主宰是客观规律。全球疫情爆发和经济危机是全人类的失败,没有人有傲慢的资格。
在规律面前,每个国家都如同一个出招的武者: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倒下。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