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岛民到霸主,通往日不落帝国的命运决战

 观雨大神经 观雨大神经 今天

接上期:王座还是绞架?四百年前的英国差点没了

顾问:谈书

大国的长期主义其实是这样的:

花一百年打造一支舰队,

然后一战决定一百年的国运。

图片

1805年,西班牙南部的特拉法尔加海域,英国皇家海军和法西联合舰队这两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正剑拔弩张,这场即将到来的决战将决定接下来长达百年的世界格局。

成王亦或败寇,这就是大国的最终决赛场。

而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爬进这个决赛场并不容易。这些人的开局只是一群被欧洲边缘化的岛民,如今可以站到欧洲最强帝国法兰西的对面,英国人用了将近两百年……

陛下何故谋反?

————————————

 

1628年,英国,一个年轻的农场主正意气风发的前往伦敦。他刚刚成为了国会议员,如今要去参加议会,开启自己的从政之路。

图片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个年轻人的政治生涯开启还不到一年,议会整个就被国王给解散了,梦碎伦敦的他只好老老实实回家种田。

图片

这个人就是后来英国海军的缔造者,奥利弗.克伦威尔。

 

而在当年打碎克伦威尔从政梦想的,是苏格兰、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查理一世。

图片

 

查理一世职业生涯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干啥啥不行,解散议会第一名

 

这哥们在治国方面人菜瘾大,只要大家不按他的思路走,他就解散议会自个接着走,然后次次走到坑里。

 

查理一世在解散议会的十年里过足了独裁的瘾,想打谁打谁。结果在1639年镇压苏格兰叛乱的时候打输了。

 

1640年初不服气,又要打,但是囊中羞涩,于是不要脸的召开议会,把之前被自己遣散的议员们又集合起来,这里面就包括了克伦威尔。

 

查理一世召集他们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打钱。

而议员们表示你当我们是夜壶么?然后拒绝打钱。

对于查理一世来说,议会既然不给钱那就没有继续开下去的必要了,于是他再次解散议会,克伦威尔再次回去种田。

图片

此次议会前前后后开了不到一个月,史称“短期议会”。

 

议会的反对并不能改变查理一世进攻苏格兰的决心,他再次集合军队讨伐苏格兰。然而决心归决心,菜归菜,查理一世这一次不仅没打赢,反而还被苏格兰反攻到英格兰境内。

为了团结力量抵抗苏格兰的进攻,查理一世在1640年底被迫再次召开议会,这一次因为苏格兰军队还驻扎在英格兰的领土上,所以查理一世就不敢再贸然解散议会了。

英国议会:

图片

于是包括克伦威尔在内的议员们赶紧抓住机会通过一系列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从法律上杜绝了国王随意解散议会的可能。

 

面对咄咄逼人的议会,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查理一世只好忍一时风平浪静,然而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查理一世的忍耐力是几乎没有的。

 

退一步越想越气的查理一世在1642年初直接率兵攻入下议院,要捉拿反对他的议员,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头铁的查理一世不仅不知悔改,反而在几个月后向议会宣战,于是英国内战爆发。

 

属于议会阵营的克伦威尔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之前一直在议员和农夫之间切换角色的他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将军。

克伦威尔和他的军队:

图片

他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指挥能力,其建立的“新模范军”更是于1645年大败国王军,把查理一世关进了牢房。不过查理一世后来成功越狱,并和保王党勾结,在1648年发动叛乱。

 

没错,英国国王造反了。

 

查理一世显然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估,在现实已经反复证明了自己是只弱鸡的情况下,仍然要去捣鼓造反这种高风险的事业。

 

而这一次总算是一锤定音,直接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再也不用折腾了。送他上路的正是克伦威尔,判的罪名是叛国。

图片

1649年,砍了苏格兰、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的头的克伦威尔成为了苏格兰、英格兰及爱尔兰真正的主人,总领英国朝政。

 

不过登上权力巅峰的克伦威尔很快发现自己面临的国际局势并不简单。

 

在查理一世疯狂秀操作的这几十年里,欧洲已经变天了。

 

抢劫还是贸易?

————————————

 

原先的霸主西班牙此时已经跌落王座,他留给历史的只剩下一个深刻的教训:

靠抢劫建立的霸权不可持续。

 

这里面的逻辑也很简单:

 

抢来的钱太容易,人们很容易放弃生产,只会购买他国产品,再加上掠夺的钱又源源不断,自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抢劫这个事是存量买卖,别人如果也来抢,你能抢到的东西就少了,所以你在抢劫的同时一定会去打压其他的抢劫势力。

图片

于是走上抢劫道路的西班牙四处树敌,连年征战。而打仗需要短期内拿出巨额的资金,这就要借贷。

本来世界霸主借点钱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西班牙人有一个很不好的作风:他们仗着船坚炮利,经常借钱不还。

这样的结果就是欠的债务越来越多,借贷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西班牙与其说是霸主,不如说是一颗债务大雷。

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在世界上保持绝对优势,只要几场仗没打好,债主们就会来挤兑,西班牙这颗雷最终在16世纪末的时候随着菲利普二世的嗝屁而彻底爆炸。

 

看着西班牙落魄的样子,英国难免心有戚戚焉。

图片

因为英国的开局套路和西班牙差不多,也是出去抢劫,只不过实力限制了他们的犯罪能力。16世纪的英国人穷困潦倒,他们只能靠当海盗去薅点西班牙的羊毛维持生活这样子。

 

于是西班牙衰败后,英国就开始洗脚上岸,停止了官方的海盗行为,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贸易中。

当然了,这样的选择也和客观形势有关,西班牙颓了以后,欧洲群雄并起,英国在里面并不突出,他们甚至连在英吉利海峡保护商船免遭海盗威胁的能力都没有。

1638年时威尼斯大使甚至这样评论英国:“英格兰已经成为一个对世界所有其他国家毫无用处的国家,因此没有人在意”

 

所以说英国人就算想抢也抢不过人家,只能老老实实地卖货。

图片

此时的欧洲主要信奉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即金银。

所以英国人非常追求国际贸易中的顺差地位,把尽可能多的赚取金银视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义。

按照重商主义的逻辑,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在国内努力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然后通过出售这些产品去换外汇(金银)。

在这个模式下,英国17世纪的人均GDP一扫前几百年的颓势,开始进入增长的快车道。

图片

 

克伦威尔掌管英国的时候也是英国人在国际贸易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的时候,不过此时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摆到了克伦威尔的面前: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比他们更会做生意:荷兰

 

西班牙衰落后,最终从欧洲群雄中脱颖而出的不是法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德国前身)之类的欧洲主要国家,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荷兰。

没办法,人家荷兰人的生意确实做得好。

 

他们不仅拥有发达的造船业,还拥有坚定的契约精神,这两点使得他们的航运业务在欧洲迅速扩大。大家都乐意选择多快好省还很稳的“荷兰物流”。更重要的是,荷兰还在当时点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科技树:金融业。

可以说荷兰定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金融。

160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图片

就在英国人还在苦哈哈地纺纱织布的时候,荷兰人已经开始炒股了。

 

这是降维打击。

 

荷兰在巅峰时期拥有的商船多达1.6万余艘,占全欧洲的四分之三。在强大的商业力量的加持下,荷兰成为了十七世纪的世界霸主。

 

刚才我们说过,当时欧洲的主流思想是重商主义,而重商主义的逻辑会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

既然财富就是金银,那么因为这个世界上的金银数量是固定的,所以财富总量也是固定的,如果你赚得多了我自然就会赚得少。

也就是说重商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存量竞争,所以看着数钱数到手抽筋的荷兰人,英国人眼红到快要脑溢血。

图片

面对这样的对手,英国人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说我们和生意场上的对手进行竞争,有以下几个措施可以选择:

 

  • 学习对手提升经营水平
  • 发展技术提升生产力
  •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
  • 提升员工(国民)素质增加竞争力

然而克伦威尔一个都没选。

他想到的办法是咱们来立一条规矩:《航海法案》

 

克伦威尔在1651年的时候领导英国议会通过了这个法案,这里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这一条:

 

运往英国和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用英国的商船。

 

这就是个强买强卖的霸王条款。

 

这个霸王条款也没明说针对谁,但是傻子都看得出来他针对的就是荷兰,因为荷兰在航运市场上的占有率最高。

 

也就是说英国人和世界霸主竞争的办法是立了一个针对世界霸主的霸王条款,然后还打算让这个霸主过来承认一下。

图片

 

那么英国人的底气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简单,在克伦威尔上台的这两年里,英国海军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

嘿嘿,贸易?贸易个屁。

事实上克伦威尔对英国海军的改造远不止单纯的扩大规模这么简单。

伊丽莎白时代以来,英国海军一直都是国王的私产,主要由临时拼凑的雇佣兵组成。

克伦威尔上台后,国王给砍没了,海军自然也就不再是谁的私产。于是克伦威尔将海军改革成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并完成了正规化和职业化的建设。

重建后的英国海军成为了一支军容齐整的常备军,再也不是那个连海盗都搞不定的破落户了。

图片

而在抢劫还是贸易的问题上,英国人的思路一向很活络:

 

弱则自由贸易

强则揍他Y的

 

从1652年到1674年,英荷总共打了三次,期间互有胜负,但对荷兰的伤害尤其严重。

英荷海战:

图片

荷兰的繁荣靠的是航运和金融,这样的发展模式对和平的外部环境要求很高。在和平环境下,他们可以凭此模式赚取大量的财富,进而成为掌控一切的大BOSS。

 

然而功夫再高也怕菜刀,一旦碰到了敢动武的硬茬,那么决定他们命运的还是工业实力和人口数量,在这些方面荷兰并不占优。

 

战争导致荷兰的海外坏账越来越多,贸易量锐减,国库开始变得入不敷出,于是这个国家就这样逐步离开了霸主的宝座。

图片

 

另一方面,英国虽然在1660年发生了君主制复辟,但是海军改革的成果一直保留了下来。克伦威尔打造的这支职业军队开始成为大西洋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爆雷欧洲

————————————

 

解决掉荷兰后,英国人的海上贸易蒸蒸日上,大量的纺织品出口订单还在后来催生了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工厂的诞生。

图片

不过作为一个岛国,哪怕他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再多,欧洲大陆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只是英国人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欧洲大陆虽大,上面的国家却不大。几个主要国家的体量和英国也差不多,只要英国能够保持海上贸易的优势,就不用再担心被哪个国家压制了。

 

除非有人想统一欧洲。

 

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于英国来说是灭顶之灾,因为那无异于加强版的西班牙和荷兰。

所以英国在对欧洲的外交上一直奉行“均衡政策”(欧洲均势战略),即哪个欧洲国家想做大,英国就和他的对手联盟,一起压制他。

 

俗称“搅屎棍”。

图片

随着西班牙和荷兰两届霸主被英国人搅黄后,18世纪的欧洲大陆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法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主要国家摩拳擦掌,纷纷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到18世纪中叶的时候矛盾已经一触即发,这些主要国家的战略目标各不相同:

 

  • 普鲁士企图吞并萨克森(现在德国境内)和控制波兰。
  • 奥地利打算夺回西里西亚,虚弱普鲁士。
  • 法国打算吞并汉诺威,遏制普鲁士。
  • 俄国打算吞并波兰和东普鲁士。

 

然后奥、法、俄三国会心一笑,结盟了。后来瑞典也插了一脚进来。

远在海峡对岸的英国人对着这个局势掐指一算:普鲁士这是要遭啊!

为了维护欧洲谁也吃不掉谁的大好局面,英国人赶紧一棍子搅到这场乱局中,果断和普鲁士结成了盟友。

图片

1756年,战争爆发,反普鲁士同盟对普鲁士群起而攻之,英国则在海峡对岸给普鲁士疯狂打钱。

欧洲七年战争:

图片

当然,英国也不是没出兵,只不过英国军队的目标不是欧洲大陆,而是海外殖民地。

 

趁着欧洲国家深陷大陆战场,英国海军开始大肆扫荡各国的海外殖民地,连续攻占了孟加拉,加拿大,西属佛罗里达,印度法属据点等地。

 

这场欧洲混战打了七年,到了1763年的时候,交战各方实在是精疲力竭,打不下去了。于是各国纷纷签署停战协议,撤军的撤军,归还领土的归还领土,大家的疆域也没太大变化,七年时间打了个寂寞。

 

而英国则通过这场战争把法国在北美,西印度群岛,非洲以及印度的大片殖民地全部吞并,从此成为了欧洲各国中占有海外殖民地数量最多的国家。

图片

不过英国也不是没有损失,连年战争毕竟是消耗了不少金钱,财政窟窿终归是要填一填。英国人思来想去,就打算向他们的北美殖民地收点税。

当年那些乘坐五月花号商船去到北美大陆的英国人,如今已经繁衍发展出十三个北美殖民地。

一直以来因为远隔重洋管理不便,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的是“放羊政策”:不管不顾也不收税。

这一次国会老爷们觉得这些殖民地居民清闲了这么久,是时候交点钱回报母国了。

事实证明让人掏钱永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1773年殖民地的新税法(《茶税法》)刚落地,北美居民就掀了桌,2年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图片

最终英国人不仅税没收上来,还把十三个北美殖民地给弄没了。

 

不过要是比惨的话,法国比英国就不知道惨到哪里去了,英国只是失去了北美殖民地,法国则是崩掉了整个国家。

法国经济在七年战争后彻底崩盘,不可避免的滑向国家破产的结局。

当然,法国的崩溃其实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祸根在18世纪初就埋下了,而这都要归功于他们当时特聘的财务总监约翰.劳。

图片

这位金融创新的天才发明了人类史上首个不需要贵金属背书的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然后在政府背书下整了个皮包公司(号称垄断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贸易的密西西比公司),并在1719年发行了它的股票。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他用自己印的钞票炒作自己发行的股票,并允许人们用国库券去购买股票,这一波“放水+债转股”生生造出了一轮大牛市,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年涨了20倍!

在这种行情下,自然有大量的法国人倾家荡产去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图片

然而这么放水的后果就是法国的通胀率从1719年的4%涨到了1720年的23%。

高通胀和处于高位的股价导致人们开始选择用纸币购买黄金而非股票,于是这个国家级的“跑得快游戏”再无足够的新韭菜支撑,就此爆雷。

密西西比公司股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跌去95%,史称“密西西比泡沫”。

图片

前后仅仅两年,这场股市危机就使得法国从贩夫走卒到王公贵族几乎全部面临破产的危险,再加上之前胡乱印发的一堆纸币,法国在债务和通胀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顺便说一句,这位以一己之力带崩欧陆最强国家的金融鬼才约翰.劳大人,他是个英国人。

 

国内经济糜烂,自然会想着出门打劫,1756年的七年战争可以理解为法国为了续命做出的最后一搏,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的国库空虚和负债水平;同时,失去大量殖民地也导致法国经济的造血功能急剧下降。

不过法国和英国不愧是宿敌,自己都穷成这样了,法国还要在后来的美国独立战争中插上一脚,拼了老命也要帮助美洲居民给英国人点颜色看看。

图片

结果颜色确实是给够了,法国的国家财政也彻底病入膏肓,欠下了数十亿里弗尔的国债,关键是利息还很高。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在1788年召开已经中断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图片

在法国,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市民是第三等级。其中人数最多的自然就是第三等级。而路易十六召开中断175年之久的三级会议的目的也很明显:

向第三等级这个人数最多的群体要钱。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国王想着管大家要钱的时候,大家想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然后就是恼羞成怒的国王带兵解散议会,再然后就是议会奋起反抗发动革命,最后国王因叛国罪被砍头。

140年前的查理一世点赞。

图片

 

法国大革命摧枯拉朽般地碾碎了旧秩序,但是新秩序一时半会还建不起来,这就导致法国在大革命期间陷入到一场巨大的混乱中,而混乱又造就了恐怖统治。于是整个国家一时间人头滚滚,哀鸿遍野。

这对于英国人来说当然是一件大好事。欧陆最强的国家现在乱成了一锅粥,英国人似乎不用担心欧洲会再度崛起一个大型帝国了。

然而就在英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法国刮出了一张史诗级的彩票。

全村的希望

————————————

1768年,热那亚把地中海的科西嘉岛卖给了法国,于是一年后在科西嘉岛出生的拿破仑就成了法国人。

图片

这可能是法国史上刮出的最大的一张彩票。这个年轻小伙的天赋简单粗暴:特别会打仗。

年轻时的拿破仑:

图片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的君主制国家来说,在意识形态上是个大问题,欧洲君主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国民有样学样。

所以在1793年法国人砍下路易十六的脑袋后,英国就驱逐了法国驻英大使。随后法国便对英国宣战,英国则联合奥地利、普鲁士、那不勒斯和撒丁王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战乱的局势为军事天才提供了完美的舞台,拿破仑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并在1795年成功镇压巴黎保王党叛乱,出任巴黎卫戍司令。一年后他又在意大利战场中取得重大胜利,直接促使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

冤有头债有主,其他国家退出后,法国就开始全力对付英国。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意图独霸红海地区,控制欧洲到印度航线的补给站,切断英国的财富通道。

图片

本来想趁你病要你命的英国人现在已经被拿破仑拿刀架到了脖子上,他们对大杀四方的法国陆军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红海地区危在旦夕。

此时他们唯一能指望的是一个残疾人:

 

全村的希望,海军准将霍雷肖.纳尔逊

纳尔逊是一个天生的水手,12岁就开始上舰服役,没多久就被提升为后补少尉。也就是说我们还在小升初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军官了。

图片

18世纪的英国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海战立功的机会,再加上纳尔逊本身才华横溢,所以他在21岁的时候就被提拔为海军上校并当上了军舰的舰长。

残疾前的纳尔逊:

图片

纳尔逊的作战风格突出一个“猛”字。

 

36岁时,纳尔逊在攻打科西嘉岛的战斗中被弹片打瞎了右眼,从此成了独眼龙。

 

1797年,只有一只眼的纳尔逊在与西班牙舰队进行的圣文森特角海战中,驾船撞向敌舰,然后亲自率领敢死队跳上敌舰进行肉搏战,拿下一艘敌舰后再从这艘敌舰跳到另一艘敌舰,连续用肉搏的方式俘虏两艘敌舰。

这样的战绩创造了英国海军的历史,随着英国新闻媒体一顿猛吹,纳尔逊成为英国家喻户晓的明星。

 

同年,已经升为准将的纳尔逊又在进攻西班牙的圣克鲁斯-德特内里费群岛的战斗中被打断右臂截肢,这下成了“双重残障人士”。

失去右臂且佩戴假眼的纳尔逊:

图片

身体的残疾丝毫不影响纳尔逊的魅力和乐观精神,他甚至还跟好友汉密尔顿爵士的夫人上演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电影《汉密尔顿夫人》剧照:

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位残障人士根本没有退休的意思,反而随着身上的零件越来越少,战斗力越来越强。

 

1798年,只剩下一条胳膊一只眼的纳尔逊率领英国海军在埃及的尼罗河河口大败法国海军,把拿破仑困在了埃及的陆地上。

失去后方支持的法国远征军形势急转直下,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英国人总算在被拿破仑蹂躏的岁月里扳回一城。

图片

困在埃及的拿破仑在1799年扔下部队自个偷偷溜回了法国,虽然看着有些丢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法国已经乱套了。

此时法国不仅外部出现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内部的保王党也在卷土重来。

于是回到巴黎的拿破仑果断发动雾月政变,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执政官,重建了秩序,结束了大革命以来的恐怖统治。

内部稳定后,法国的战斗力更加强悍了,其内外的敌人很快被击退,欧洲的形势也愈发明朗,基本形成了“英法两国死磕,其他国家骑墙”的态势。

这俩死对头一个合纵一个连横,于是欧洲大陆今天一个反法同盟明天一个反英同盟。就这样来回折腾了两年多,两国终于在1802年签订《亚眠和约》暂时休战。欧洲迎来了近十年来的第一个和平时期。

图片

然而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山雨欲来

————————————

英法两国缺乏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双方在签订《亚眠和约》后都没有完全履约,该撤的不撤、该还的不还,于是互相之间的不满情绪开始急速升温。

 

1803年5月,英国向法国宣战,并组建第三次反法同盟。可以这么说,在法国大革命之后,英国政府的主要外交业务就是捣鼓反法同盟。

图片

然而外交水平再高,最终还是要在战场上说话。现实中这些弱鸡的欧陆盟国完全配不上英国人的搅屎技巧。英国每次整出一个以多打少的局面,他们就排队去给拿破仑送经验。

结果经验送得实在太多,搞得拿破仑的个人声望创造了法国历史的新高,马上就可以更进一步了。

1804年,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称帝,法兰西共和国一夜之间成为法兰西帝国,法国人再次站上欧洲之巅。英国又回想起了曾经被欧洲大国支配的恐惧…

图片

至此,法国向大家生动演示了如何在经济爆雷一个世纪后实现完美翻盘:把仗打赢。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

 

所谓经济危机,无非就是“没钱+一屁股债”。而如果能在战场上取得连续的胜利,那么别人的钱就是你的钱,你的债就是别人的债,大炮永远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后一把钥匙。

图片

反之,如果你没有能力在战场上获胜,那么你赚再多的钱也是为他人做嫁衣。丛林世界的和平只建立在大炮的射程内。

不过现在法国还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那个反法同盟的始作俑者偏偏坐落在法兰西大炮的射程之外。

图片

对于拿破仑来说局面很明了:不彻底解决英国这个搅屎棍,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都将永无宁日。

只不过要完成这个壮举,首先得把无敌的法国陆军送过海峡。而这就要看法国海军的了。

 

当时法国海军的军舰分布在各个港口,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布雷斯特港和土伦港。

图片

布雷斯特港离英国较近,面向大西洋,土伦港离意大利较近,面向地中海,这两个港口和其他的法军港口都有一个共同点:被英国海军给封锁了。

 

法国舰队被英国人盯得死死的,偷袭是不可能偷袭了,想渡海就得正面击败英国海军。

然而和在欧洲所向披靡的法国陆军比起来,法国海军还差点意思,他们不要说正面击败英国海军了,现在被英舰队封锁在港口里,连出都出不去。

 

不过弱有弱的活法,拿破仑针对这样的情况想到了一条调虎离山的战术。

 

他的计划是派其中一个港口的舰队冲破封锁,进攻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吸引英国海军主力前去救援。

“调虎离山”计划示意①:先引诱英军主力前往西印度群岛

图片

然后该舰队再出其不意的扭头回到欧洲,趁着英军主力还没回过神的时候打个时间差,救出其他港口的法国舰队,一起进攻英吉利海峡,把法国陆军送过去。

“调虎离山”计划示意②:趁英军不备杀回欧洲

图片

想法很美好,但因为法国海军在实力上不自信,所以迟迟未能践行

情况在1804年底的时候出现了转机,强大的英国海军树敌太多,在10月份的时候又击沉了一些西班牙舰船,导致西班牙于1804年12月向英国宣战,并与法国结盟。

 

于是两个英国的百年宿敌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组成了法西联合舰队,这一下双方实力不分伯仲了。

图片

当时的舰船还处于风帆时代,火力强大的主力军舰被称为“风帆战列舰”。

图片

19世纪初的造船厂已经可以造出排水量数千吨,火炮上百门的风帆战列舰,具体来说,这些战列舰可以按照火炮甲板的层数来进行分级:

 

  • 两层火炮甲板风帆战列舰:排水量约1300~1800吨,总火炮数量约64~80门。
  • 三层火炮甲板风帆战列舰:排水量约2000~3500吨,总火炮数量90~110门。

图片

上图为英国海军旗舰“胜利号”,排水量3556吨,拥有三层火炮甲板,108门大炮,目前永久保存在朴茨茅斯港内。

 

这种木质巨无霸的建造周期很漫长,胜利号造了快20年才造好,船上舰员850人,可贮存35吨火药和120吨炮弹,一次可连续行驶六个月,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心骨。

 

风帆战列舰的火炮层甲板:

图片

 

不过一山还有一山高。

 

跌落神坛已达两百年的西班牙在18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经济有所好转。这个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又行了,于是心一狠牙一咬,砸碎了国库的存钱罐,丧心病狂的造出了当时唯一一艘拥有四层火炮甲板的超级风帆战列舰“至圣三位一体”号。

 

这货排水量高达4900吨,舰员多达1071人,其块头已经是木质风帆战列舰的极限,火炮数量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140门,浑身闪耀着两百年前那个西班牙帝国的荣光。

“至圣三位一体”号:

图片

不过由于该船过于肥大,在动力完全靠风吹的年代机动性较为不足。吃瓜群众们也给它起了个绰号叫“西班牙母马”。

在西班牙大佬的加入下,拿破仑看到了拿下不列颠群岛的曙光,于是法国海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正式开始启动,一场决定未来一百年世界格局海战即将展开,而对决双方均无退路。

 

因为海洋虽大,却只能有一个主宰。

法式作战

————————————

法国担任诱饵任务的是部署在土伦港的舰队,他们的任务是开往加勒比海,攻击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把英国海军吸引过去。

 

法国土伦舰队的指挥官是维尔纳夫,他与纳尔逊算是老对手,1798年法国海军在尼罗河被纳尔逊暴揍,仅有两艘主力战舰全身而退,其中一艘军舰的舰长就是维尔纳夫。

图片

这样的经历让维尔纳夫混到了不少资历,不过也让他患上了“纳尔逊恐惧症”,这之后他的作战风格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保命要紧”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纳尔逊你别过来”

 

很显然,维尔纳夫并非什么天才,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官场油条,由这样的人担负起法国海军的生死存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法国海军人才储备的不足。

 

这主要是因为海军将领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积累,所以他们的成长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而这是动荡的法国所无法提供的。

 

3月份,维尔纳夫率领土伦舰队离港,朝直布罗陀海峡开去。

 

在一旁盯梢的地中海舰队司令纳尔逊很快得到情报,土伦港里的法国舰队没了。

 

当时没有雷达,判断敌方舰队的位置主要靠情报和经验,具体的说就是对方出没出港靠港口的情报,出港后具体去了哪靠主帅的猜想。

 

纳尔逊以为土伦舰队的目标是进攻埃及,所以他一直堵在埃及的方向上等待维尔纳夫,结果正好和维尔纳夫背道而驰。

 

于是法国舰队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并和西班牙在加的斯港的舰队汇合,组成法西联合舰队,一起向美洲的西印度群岛杀去。

图片

纳尔逊一个月后才发觉上当,尽管此时纳尔逊手中的军舰数量不如法西联军,但这位彪悍的独眼大佬也没多想,马上就率军开始横渡大西洋去追赶联军。

 

按照拿破仑的设想,维尔纳夫应该在西印度群岛多坚持一阵,吸引到更多的英国舰队前来,然后再偷偷溜回欧洲,接出被封锁在布雷斯特港的另一支法国舰队。

 

然而维尔纳夫一看见纳尔逊追过来了立马扭头就跑,一溜烟又回到欧洲,停泊在西班牙的费罗尔港,根本不给其他英军上当的机会。

图片

不过维尔纳夫这种“恐纳综合症”的表现倒是把英国海军部给彻底整懵圈了:

 

你这几十条船啥意思啊,不是去打我的殖民地了吗?咋这么快又回来了呢?是不是又要在欧洲搞什么幺蛾子啊?

 

英国人猜不透法国人的想法,只好决定先把部队集合起来再说。

 

于是在海军部的命令下,英国分散在各个港口的军舰纷纷出港到大西洋开始集结。结果除了布雷斯特港外,大多数被英军封锁的港口都已经解封,拿破仑的调虎离山之计误打误撞的完成了大半。

看到英军上钩,拿破仑喜出望外,他立马命令维尔纳夫趁英军集结的时候率部北上攻击布雷斯特港,然后与那里的法国舰队合兵一处进军英吉利海峡,一举完成法军渡海的壮举。

图片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唯一的问题是执行命令的人是维尔纳夫。

 

对于维尔纳夫来说,手下的舰队是立身之本,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心头所好,他根本就不想去布雷斯特港和英军拼命。

当然了,作为一个官场老油条,领导的命令肯定还是要执行的,但如果执行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那肯定也不会去主动解决的。到时候遇事能躲就躲,回头找再个“我军尽力了,形势太危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类的理由就欧了。

 

好死不死,维尔纳夫在北上布雷斯特港的途中真的遇到事了,他迎面碰到了一支舰队。

图片

远远望去,维尔纳夫并不知道这支舰队是什么来头,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官一般有两个选择:

 

  • 要么就先派侦察船过去侦查一下。
  • 要么就直接摆好阵型做好战斗准备。

 

然而只有正常的军官才做选择,维尔纳夫全都不要。他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果断下达命令:放弃任务,掉头撤退。

图片

事后人们才得知,这支舰队其实是一支来接应维尔纳夫的法国分舰队,也就是说维尔纳夫稀里糊涂的被自己人给吓跑了。

法西联军一步到位退到了西班牙南部的加的斯港,这里离英国最远,而且不受海峡阻碍,“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往任何一个方向逃跑)”,对于维尔纳夫来说简直是天选之地。

加的斯港口旁边有个海角,叫“特拉法尔加角”

图片

联军进入加的斯港没多久,刚刚升任英国舰队总司令的纳尔逊就率领集合后的英国舰队围了上来,把法西联合舰队封锁在了港口内。

 

这下彻底踏实了。

在得知了联军的整个行动过程后,已经驻扎到英吉利海峡边上的拿破仑气急败坏,他在给法国海军部部长的信件里写道:“我认为维尔纳夫连指挥一艘快速炮帆船的资格都没有。”并直呼维尔纳夫为“不知耻的懦夫”。

图片

9月2日,失去战机的拿破仑被迫放弃了入侵英国的计划。

 

然而纳尔逊和维尔纳夫的对决才刚刚开始

特拉法尔加海战

————————————

拿破仑放弃入侵英国后,开始着手应对东边奥地利和俄国的进攻,并命令维尔纳夫把舰队开往意大利进行配合。不过可能是因为害怕门口围堵自己的英军,维尔纳夫选择了拒绝执行该命令。

图片

这就有点过分了,之前坏了领导的大事,现在还要违抗领导的命令,于是忍无可忍的拿破仑随即发出一道新的命令:要求维尔纳夫在原地待着别动,等待前来接替他的新指挥官。

这下维尔纳夫急了。

 

不知道是为了保住官位,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绝非“不知耻的懦夫”,维尔纳夫这一次没有消极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他要去掐住命运的喉咙,与英军决一死战。

图片

也就是说他又一次违抗了拿破仑的命令,连续两次把拿破仑的命令当耳边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猛人了。

 

此时在特拉法尔加的海域里,对决双方舰队的战列舰数量如下(还有一些战斗力较弱的巡洋舰没有计入):

图片

法西联合舰队有战列舰33艘,英国舰队则有27艘。双方纸面实力大致相当,英军略占下风。

 

1805年10月19日,法西联合舰队的军舰开始陆续驶出加的斯港。很快英国的侦察舰就发现了联合舰队,纳尔逊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刻率军拦截。

10月21日拂晓,双方已接近至12英里,

 

维尔纳夫虽然是牛逼哄哄的抗命出征,但是真在海上遇见纳尔逊的时候还是怂了,他的第一反应是“先掉个头”。

图片

于是法西联军原地掉头往回开,这样倒是有助于在打不过的时候直接撤回港口。不过这一变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士气,而且造成联合舰队的队形因调转方向而暂时陷入混乱。

 

当时的海战以火炮对射为主,而火炮又大都布置在军舰的侧面,所以基本的作战方式是双方侧面对侧面,互相平行一字排开,然后开始对轰。胜负就看谁的火力大,看谁打得准。

风帆战列舰典型的作战模式:

图片

当时火炮的射程大概是1公里,所以在这样的作战模式下,双方战舰一般不会脸贴脸的接触,这意味着如果有一方觉得战况不利,可以比较方便的撤退。

然而我们之前说过,纳尔逊打仗突出一个“猛”字。

 

他压根就没打算给双方留出撤退的机会,对于纳尔逊来说,难得大家凑这么齐,今天谁都别想走。

 

出于这样的考量,纳尔逊排出了一个反常规的阵型,英军没有选择和法西联军平行的航行方向,而是排成两路纵队,直插法西联军的腹地。

图片

如上图所示:英军分为上下两队,上舰队有13艘战列舰,由总司令纳尔逊乘坐的“胜利”号担任头舰;下舰队有14艘战列舰,由副司令科林伍德乘坐的“王权”号担任头舰;

纳尔逊这是把军舰当陷阵营来使用了,而打头阵的就是他自己。

图片

 

 

英军冲到双方相距5公里的时候,纳尔逊通过信号旗发出了那条著名的命令:“英格兰期盼人人都恪尽其责”。

图片

旗语:England expects every man will do his duty

随后胜利号又升起“进一步接敌”的信号旗,英国舰队在一片欢呼声中向联合舰队直插过去。

一开始,英军下舰队的“王权”号航速冲得过快,上舰队还没赶过来,下舰队科林伍德就已经带队插入联军腰部,上午11时45分,联合舰队“激情”号向“王权”号开炮,特拉法尔加海战打响。

冲入敌阵的英舰会受到对方的围攻,但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两侧舰炮的火力,肆无忌惮的向四周开炮。

 

“王权”号冲入法军阵中的场面类似于下图,处在敌舰中间的英舰可以利用两侧的舰炮同时攻击两侧的敌舰:

形势大概是这样:

图片

(示意图,来自电影加勒比海盗剧照)

在“王权”号的带领下,下舰队14艘英舰顺利完成了杀入敌阵的任务,双方在混战中乱成一团。但是纳尔逊带领的上舰队则没那么顺利。

 

这种纵队冲锋战术的风险就在于冲锋的一方是船头对着敌方的侧舷,而我们都知道风帆战列舰的炮都是布置在侧面的,船头正前方的火炮非常弱。

 

所以在整个冲锋的过程中,进攻方都是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冲锋的速度越快越好,因为冲得越快,挨打的时间就越短。

图片

然而就在纳尔逊冲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

风帆时代的海战充满玄学因素,老天爷随意打个盹,整支舰队就只能干瞪眼,慢悠悠的往前漂。

 

法西联军抓住时机猛攻领头的胜利号,联军各舰共有至少200门火炮对着胜利号倾泻火力,足足持续了40分钟。

猛烈的炮火导致胜利号的人员损失惨重,甚至连方向盘都被炸毁了。

尽管如此,纳尔逊仍坚持前进,他不仅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甚至还做了个假动作,先假装左转放弃前进,然后趁法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又突然右转,单枪匹马插入了法国旗舰“布森托尔”号和“敬畏”号中间。

联军对纳尔逊这种疯狂的举动有些措手不及,来不及调整自己的方向。

图片

在敌阵中央的胜利号可以充分施展它的火力,纳尔逊命令两舷火力全开,以一敌二,贴脸厮杀。

杀入“敬畏”号(左)和“布桑托尔”号(右)之间的“胜利”号(中):

图片

而法军对着“胜利”号的分别是“敬畏”号的船头和“布桑托尔”号的船尾,不利于侧舷火力的输出。

现在形势逆转,“胜利”号可以毫无顾虑的将三层火炮甲板的火力怼脸倾泻到两艘敌舰身上。一顿猛锤过后,法舰严重受损。

英军的整支上舰队也跟着纳尔逊冲入敌阵,特拉法尔加战场彻底陷入混乱。

 

不过英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纳尔逊在战局最激烈的时候身先士卒,站到甲板亲自指挥,结果不幸被法舰上的狙击手击中,身负重伤。英军只得由副司令科林伍德接过指挥权继续指挥战斗。

图片

在英军的猛烈冲击下,法军旗舰的旗杆被打断,指挥系统瘫痪,联军了陷入原地懵逼的状态。

 

而战前被寄予厚望的西班牙巨舰“至圣三位一体”号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这场海战不是常规的远距离炮战,“至圣三位一体”号舰炮多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相反,因为英军直接冲到了跟前,这艘巨舰机动能力差的弱点被无限放大。

它在混战中无法及时的调整姿态和占据有利位置,成为了英舰集火的对象,没多久就被打成马蜂窝,桅杆也全部被打断;船员更是损失惨重,有200多人当场阵亡,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投降。

失去战斗力的西班牙巨舰:

图片

英军虽然军舰数量不如对方,但是基于良好的配合和灵活的机动,他们一直在局部对法西联军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随着混战的持续,越来越多的联军舰船被各个击破。

 

下午2点,法西联合舰队旗舰“布桑托尔”降下帅旗,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被俘,联军大势已去。

 

英军方面,重伤的纳尔逊一直硬挺着等待战斗结果,在确认英军最终获胜后,他在自己的战舰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纳尔逊阵亡:

图片

特拉法尔加一役,英国皇家海军包括总司令纳尔逊在内总共阵亡458人,无一艘军舰沉没。

法西联军共计17艘战列舰被俘、1艘被击沉

其中法国阵亡2218人,包括联合舰队总司令维尔纳夫以下约4000人被俘。西班牙包括西班牙舰队司令格拉维拉在内阵亡1025人,约4000人被俘。

这是一场“战前五五开,结局一边倒”的战役。维尔纳夫平生就任性了这么一把,想去主动掐住命运的喉咙,结果反被命运摁住了人中,一鼓作气送走了法西两大帝国的海军主力。

可能是希望维尔纳夫这样的人才继续为法国服务,英国在几个月后就释放了他。

不过就在维尔纳夫被释放的当月,他就被发现死于巴黎的一处寓所,胸口有六处刀伤,法国的官方记录是“自杀”。

在英国,人们于1806年1月8日在泰晤士河上为纳尔逊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图片

为国捐躯的纳尔逊被英国人视为海军之魂,我们现在还可以在伦敦市中心看到专门为了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建立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上面还竖立着纳尔逊的纪念碑。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对纳尔逊这个对手十分敬仰,在听闻纳尔逊的死讯后,他命令每艘法国军舰上都挂上纳尔逊的肖像以示纪念。当然了,这也是希望法国佬们能多学习一点纳尔逊的精神。

 

 

帝国崛起

————————————

特拉法尔加海战是风帆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也是英法之间最后一次大型海战,还是法国的最后一次大型海战。

此战彻底击碎了拿破仑进军英国的企图,法西两大海军强国元气大伤,从此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再无力威胁英国本土。

于是英国可以肆无忌惮的坐在家里搅动欧洲的局势:一边资助法国的敌人,一边破坏法国的贸易航线和海外殖民地。

图片

忍无可忍的拿破仑在1806年搞了个大陆封锁政策(“大陆体系”),规定欧洲大陆的所有国家都不准和英国做生意,企图从经济上击垮英国,这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版的贸易战。

然而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制裁一个海军强国。英国的舰队遍布全球,没有了欧洲,他们还可以跟很多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比如说美国。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大陆封锁政策带有典型的重商主义色彩,这个政策的逻辑是认为财富就是存量的金银,你赚得少了自然我就赚得多了。所以欧洲人想当然的认为一起封锁英国等于大家一起瓜分英国的财富。

遗憾的是这个逻辑整个就是错的,经济活动中的自由交易并非一亏一赚,而是双赢;同时,封锁交易也就意味着双输。

图片

虽然批判重商主义的《国富论》在1776年就已经出版,但该理论在19世纪初还未得到欧洲主流的认可,当时的欧洲人对封锁交易的反噬力量一无所知。

自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以来,英国与欧陆的经贸往来的确出现了骤减,但同时也对欧洲诸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事实上就连法军身上的军服也都来自于英国的纺织品。

法军军服:

图片

贸然和英国这个“欧洲工厂”进行切割,导致了欧洲诸国的经济运行成本大幅增加,联合封锁的局面注定不可持续。

 

葡萄牙首先表示拒绝服从法国,拿破仑便派军队解决了葡萄牙;没过多久,英国的死对头西班牙居然也开始偷偷摸摸和英国展开交易,于是拿破仑又派兵解决了西班牙。

 

这种野蛮的侵略行径引发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民的强烈反抗,结果法军就陷入到了伊比利亚半岛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资深搅屎棍英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们趁机和葡萄牙联手,由陆军中将阿瑟.韦尔斯利带队在葡萄牙登陆,开启了英国陆军的反法生涯。这名将军在8年后受封为威灵顿公爵。

“大陆体系”在1811年的时候遭遇到了最严重的打击:俄国退出大陆体系,和英国恢复商业关系。

图片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陆体系”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众多英国商品通过俄国西部边境流入欧洲,整个贸易封锁计划无疾而终。

俄国人的行为让拿破仑十分恼怒,他于1812年集结大军对俄国发动了远征,结果在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惨败而归,法兰西帝国也从此走上了覆灭的快车道。

在法国衰落后,欧洲大陆一个能打的国家都没有了,英国开始一家独大,再无人可以撼动其覆盖全球的海洋霸权。

地球有70%的面积是海洋,这个星球的游戏规则说简单也简单:

只要你的军舰足够多,你就是规则。

图片

英国在《国富论》的指引和海军的开路下,左手自由贸易右手船坚炮利,将商业版图扩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此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又反过来刺激了英国生产力的进步。

 

19世纪中叶,英国的铁产量超过了全球之和,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当时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和贸易伙伴: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

图片

至此,从16世纪就开始展望大海的不列颠岛民们总算熬出了头。

他们一步步地从海盗老窝升级为欧洲工厂,再从欧洲工厂升级为世界工厂,最终在19世纪成为了继西班牙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图片

|小插曲:

1773年3月,一个37岁的苏格兰人陷入了中年危机:他的创业合伙人破产了。

这位苏格兰老哥本来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但是17岁的时候遭遇家道中落。在这之后他只能从修理厂的学徒做起,后来又开始搞研究,一直就没有什么固定工作。

好在有个企业家看中了他研究的项目并成为了他的合伙人,从此这位苏格兰老哥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不过还是需要兼职做点工作来补贴开销。

如今合伙人破产,这意味着他一夜之间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还背上了一大堆债务。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几个月后,和他共同生活了9年的妻子去世,留下了6个子女需要他单独抚养。

中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独自拼搏二十载,如今竟沦落到走投无路的境地。

不过生活总得继续,贫困交加的老哥只得开始变卖家产还债,同时为了找份工作给子女挣点生活费,他还做好了远离故土去俄国谋生的准备。

不过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专利制度,就在这位老哥动身前,又有一个企业家看上了他的项目,于是就购买了他的专利并将他挽留下来。

3年后,这位老哥终于造出了他研究十几年的东西:

改良蒸汽机

詹姆斯.瓦特雕像:

图片

几十年后,风帆战列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THE END

延伸阅读:王座还是绞架?四百年前的英国差点没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