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有一个少年在武汉大学看了一本书——《硅谷之火》,这本书点燃了他,他立志要做一个伟大的、与众不同的人,办一家伟大的公司,为全球大多数人服务。这个人,就是小米创始人雷军。
硅谷之火主要讲述的是四十年前个人计算机兴起,美国的一批科技革命者和企业家通过设计、革新产品,掀起了个人计算机时代的浪潮,记录着那个时代计算机的诞生和衰落。
他们有:设计出第一块通用芯片的马西安·霍夫、最早生产微信计算机的埃德·罗伯茨、开发了数据库程序的拉里·埃里森开发了Windows系统的微软公司、将图形界面技术用在计算机上的苹果公司……
做一个伟大的人——在PC时代暂露头角
美国燃起的硅谷之火在科技领域掀起了一场科技革命,而1987年的中国,计算机还很罕见。这让雷军觉得计算机产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当时的雷军就立志要像乔布斯一样,建立一个伟大的公司。
为此,他做了一个决定:从技术做起,在两年内修满学分,用课余时间投身社会实践,在计算机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
在他的规划下和老师的支持下,他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上完了四年的课并完成了毕业设计,而且成绩达到了全班的第六名。
在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雷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社会实践上。一有闲暇,他就背着背包到武汉“电子一条街”广埠屯帮人装系统、修电脑和编程序。
在那里,他认识了另一位技术专家王全国,两人利用暑假的实践开发了一款软件加密程序,而这也成为了雷军的第一个成名产品,在市场很火爆。而后,雷军和他的同学开发了另一个软件——“免疫90”,通过卖这个软件赚了几千块钱,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款杀毒软件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大四,雷军和三位朋友一起成立三色公司,第一单就赚了4千块钱。后来因为公司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而解散。
在雷军的大学生活中,可以看到他身上那股拒绝平庸、想要用自己的技术和努力来改变世界的渴望和决心。
伟大吗?——PC时代的自我怀疑
1991年,雷军加入金山公司,而后开发了名为盘古的中文办公软件和金山词霸。1997年,28岁的雷军当上了金山的总经理。1998年,在雷军的主导下,金山投资建立卓越网,成为电脑资讯和软件下载的站点。1999年,金山开始筹备上市。2000年,卓越网转型成为电子商务网站,成为国内最大的音像和书籍售卖网站。
随着卓越网的发展,订单的扩大让库存压力直线加大,卓越网想取得发展必须加大货架的投入和全套流水线的投资。对标美国的亚马逊,卓越网要实现稳健盈利至少还需要10亿人民币。此时的金山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补充这一缺口。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当当网的崛起又让卓越网增加了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
最终,雷军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据说这次出售让他内伤不浅,有长达半年的时间,他不上卓越网,不见卓越网的同事。因为,他感觉卖掉卓越网就像卖掉自己的儿女。而另一方面,金山的上市之路也让其身心俱疲。
2007年,金山在转战香港创业板、深圳创业板、美国纳斯达克、深圳主板之后终于在香港上市。从1999年开始筹备上市开始,这条路已经整整走了8年,当时金山的市值只有53亿港元。
而那时,腾讯的市值已经是798亿港元,阿里巴巴是1600亿港元。比腾讯、阿里早成立近十年,市值却比不上它们的一个零头。
这对于一向不服输的雷军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打击。上市路途的艰难以及金山的低市值也让其深深地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在他看来,他并不缺少勤奋与技术,但还是在PC时代走得异常艰辛。这也让他思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后来,他明白在创业初期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那时的他装系统、修电脑和编程序完全是因为和PC时代的趋势相符合。
当1994年之后,互联网与计算机连接,当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获得井喷式发展的时候,BAT在互联网的搜索、电子商务、社交都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金山的主营业务还是放在个人的计算机上。
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决胜千里最重要的一条不是天道酬勤,而是顺势而为。这是后来雷军得出的结论。
金山上市两个月之后,雷军宣布退出金山,做起了天使投资,投资主要聚焦在移动互联网、电商和社交网络。
我想,硅谷之火还在他的心中燃烧。
重新出发——做100亿美元以上的生意
同样是2007年,苹果公司在Macworld大会上发布了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iOS和iPhone。几个月后,iPhone正式横空出世,它用多点触屏将电脑嫁接到手机上,手机终端似乎在宣告PC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终端时代即将到来。
自2007年以后,雷军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那就是在办公室和家里都不再使用电脑,所有的信息处理都尽量只用手机完成。他要体会着即将到来的移动时代一点一滴的演进。
另一方面,中国的山寨机却横行于世。据统计,2008年,中国山寨手机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1.01亿部;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1.45亿。
除了国产手机之外,中国制造也面临着类似于山寨机中缺少品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此时的雷军渐渐明白,商业领域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
而这一思考也让雷军的商业模式设想渐渐清晰:先以手机为突破口,以顶级配置、高性能的硬件为基础,搭载绝佳体验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利用互联网取代中间商环节,制造高性价比、极具口碑的手机;再从手机方面做衍生,制造与手机相关的产品,形成一条生态链,掀起中国制造的一场革命。
这将是一个100亿美元以上的生意。此时此刻,雷军还是那个被硅谷之火点燃的少年。
从手机市场开始——做高性价比手机
其一,最贵硬件开始。
在雷军的商业模式构想中,小米是要做高性价比的手机。所以,在硬件方面,雷军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用全球最好的材料。处理器用高通,屏幕用夏普,组装也是找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等(最初小米因为规模太小只能用全球第五的英华达,后来增加了富士康)。在他看来,最好的材料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就拿小米1来说,当时用的是最好的安卓系统的手机硬件——国内双核1.5核,比主流手机主频速度快1倍;系统是首款以互联网模式开发的手机系统。其成本是小米1的成本是2000元,而雷军和其合伙人将其定价为1999元。
这在当时,在山寨机泛滥的年代,绝对算得上一部极具性价比的手机。在发布会宣布小米1的价格只有1999元时,全场的尖叫声和掌声就持续了半分钟,观众似乎在用尖叫声和掌声欢迎着国产高性价比手机的到来。
而这,也让雷军和小米坚信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也坚信了其用最好的材料做高性价比的手机的信仰。
其二,以高效率做支撑。
产品的价格都是以其生产和流通中所产生的成本而综合累积的。但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中生产和流通的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其中的运营成本的损耗高达90%,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中有10%是产品本身的价值,90%是其流通中的损耗。这无疑是消费者和中国制造的痛处。
雷军一直强调高效率是王道,在小米成立初期,小米通过尽量少雇人,雇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来维持公司的高速运转。而在流通环节,小米则推动了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建立一套直供体系。
小米总公司通过让分公司和当地客户签署合作合同,再把合同寄回公司,用系统录入全国各地客户的订单、地址等相关信息,建立一个完备的数据库和订单平台。零售商则通过这个系统向小米总公司订购产品,小米总公司再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算法优化,用最优的方式把货物送到客户手上。
也就是说,小米利用互联网砍断了原来中间商流通的所有环节,极大地减少了流通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了价格厚道的产品,树立了“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价值观和精神信条,赢得了极大的口碑。
其三、从用户出发,做极致化产品。
在做MIUI系统时,雷军认为,MIUI应该打造一个手机操作系统的维基百科,让人人参与优化系统成为现实。于是,在雷军的授意下,黎万强在一些知名的安卓论坛上不断发帖,拉来一个个用户,让这些用户在论坛上提出自己对系统的想法,工程师再根据用户的想法不断优化系统。
随着产品的迭代,MIUI的很多功能设计都通过用户讨论和投票来决定。每周二,MIUI会向用户提交体验报告,并根据报告建立奖惩机制:得票高的工程师会得到一桶爆米花,而得票少的工程师则是把一个绿色的毛绒靠垫放在椅子上一周。MIUI系统和小米也因用户的参与、工程师的不断优化而极致化。
而这一价值观也被雷军和小米运用到其他方面,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雷军和小米员工与网友的互动以及互动之后小米的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完善。
用最贵的硬件,提高效率做高性价比的产品,从用户出发,做极致化产品,小米这两个文化基因让更多的用户感受到小米的开放、务实和新锐。在获得用户的反馈和口碑的同时,小米和小米的产品也因此趋向极致,同时也凭借着其高性价比让中国的山寨机渐渐消失在市场。
科技向善,科技改变生活。或许,这就是雷军和小米的伟大之处。当然,雷军和小米也不会止步于此。
布局未来
其一、国际化战略
小米从2013年就开始走上国际化;2015年小米惊现10亿存量的3G手机,当时国内的手机已经普及。为了消化库存,雷军不得不在全球各地寻找3G市场,极大地提高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业务。
而今,小米已经进入了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机业务在5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前5。近两年小米主攻的欧洲市场中,欧洲已经排到第三,西班牙已经登顶,法国排到第二。
小米在全球市场已经具备了越来越大的优势。为此,小米要做的就是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其二、硬件的生态战略
2013年,雷军做出了一个决断——用投资的方式孵化生产智能硬件的硬件公司。其基本理念是在中国寻找三大圈层的优质制造厂商,分别是手机周边产品(如,耳机、小音箱、移动电源等)、智能硬件(如智能空气净化器、智能净水器、智能电饭煲、无人机、平衡车等)、生活耗材(毛巾、牙刷等)
通过资本+流量+品牌赋能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控股、赋予其在小米之家、小米有品的流量和品牌的方式支持其发展,让这些子生态公司生产的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为小米制造产品和热点,形成了小米从手机到个人和家庭消费品上的生态链,极大地扩大了小米的业务。
在《一往无前:雷军亲述小米热血10年》中就可以看出其生态链的成功——从2015年~2018年的四年中,生态企业分别贡献了小米,总收入的13%、18.1%、20.5%、25.1%,呈现出清晰的逐年递增趋势,而这也就是小米在2015年手机市场受挫,但依然保持总体业务的高增长的原因,也是其市值保持着总体上升的原因。
因为除了小米手机,小米建立的硬件生态上的产品将会从国内扩散到全球各地,小米也从手机这个主营业务扩散出来,裂变成千万个日常消费品,而这些业务反过来会给小米带来口碑、热点以及资金,让小米更好的成长。
当然,让小米的成长还有其对未来的瞻仰和布局。
其三、Alot战略
Alot战略是指AI+Lot,也就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结合。在两者的结合下,小米的AloT战略将渗透更多场景,为更多人提供智能服务。
在雷军给公司全员信《关于小米未来十年,我想向大家宣布几件大事》中,他介绍了小米将实施“手机×AloT”的核心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小米将用智能手机这个陪伴用户时间最长、交互最为频繁的电子设备与AloT相结合,渗透更多场景,为更多人提供智能服务。
直到2020年第一季度,小米IoT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2.52亿台(不含手机、笔记本电脑),拥有5个及5个以上智能设备的用户数在小米IoT平台达到460万。在2019年的MIDC小米开发者大会上,IoT平台部总经理范典宣布,小米智能家居产品,已服务家庭数达5599万,智能场景每日执行次数为1.08亿次。
未来已来,小米的国际化布局为其硬件生态奠定了其扩张的基础。面对未来的趋势,其Alot战略也提前了万物互联的脚步。我想,雷军和小米已经做好准备。
那个1987年被硅谷之火点燃了18岁的雷军,在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中依然喊出:”在未来的征程里,相信自己,一往无前!”
我想,那一刻,他还是那个被硅谷之火点燃的少年。我想,在未来,会有很多被雷军和小米点燃的少年。
文:一同
参考资料:何加盐《雷军:风中跳舞的猪》
范海涛《一往无前:雷军亲述小米热血10年》
雷军《雷军:创办小米前后我的一些思考》
雷军《雷军:关于小米未来十年,我想向大家宣布几件大事》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关注该公众号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