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它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有美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轻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近几年还修建了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使景区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1997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僧团进驻,潭柘寺恢复了宗教活动。
Tanzhe is the most early Buddhist temple in Beijing area, which was constructed in the first year of Yongjia period of Western Jin Dynasty in more than 1,700 year before. As Tanzhe Temple is the most early Buddhist monastery in Beijing, there is a saying: First there was Tanzhe Temple ,then came Beijing. The temple, in Jin Dynasty, was called Jiafu Temple (Temple of Auspicious Fortune). With being renamed times in history, Emperor Kangxi of Qing Dynasty granted it the name of Chi-jian Xiu-yun Chan Temple which is used up to now. However, due to there was a dragon pool behind and were cudrania trees in front of the temple, the local people like to call it the popular name of Tanzhe Temple (the Pool and Cudrania Temple). Tanzhe Temple in history obtained the worships of the emperors in dynasties of Jin, Yuan, Ming and Qing. With reconstructions under royal donations, the temple became larger and larger in scale and had the high reputations as the first royal temple for a long time. It was said that Emperor Chenzu Zhu Di in Ming dynasty eve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city like the layout of Tanzhe Temple. Moreover, there was a saying in history: Lingyin Temple represents the south while Tanzhe Temple represents the north. With two ancient temples in a distance from south to north, it shows u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anzhe Temple in Buddhist History.
Tanzhe Temple is embraced by nine peaks of Huilong Peak, Huju Peak, Pengri Peak, Zicui Peak, Jiyun Peak, Yingluo Peak, Jiayue Peak, Xiangwang Peak and Lianhua Peak. Admist the nine peaks, it is warm and humid. There are towering old trees and Buddhist pagodas in great numbers as well as lofty buildings in the temple. With a wonderful layout, the temple is very graceful for its scattered constructions and green bamboos or beautiful blossoms.
|
|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佛教进入北京地区后所修建最早的一座寺院,当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北京地区的初期,还未能被百姓所接受,也没有得到地方官府的支持,因而发展很缓慢,以后又经过了北魏和北周的两次“灭佛”,使佛教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嘉福寺自建成之后,影响不大,一直也没有什么发展,后来逐渐破败,直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华严经》以为净业”,“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赞助下,华严和尚来到了潭柘山开山建寺,购买了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华严和尚带领僧众填平了寺内一个叫“青龙潭”的大水坑,修筑殿宇,扩建寺院,开拓出了潭柘寺的雏形。寺院后山有两股丰盛的泉水,一眼名为龙泉,一眼名为泓泉,两股泉水在后山的龙潭合流后,流经寺院,向南流去,不仅满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还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农田,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宝贵的泉水,此后附近才出现了平原、南辛房、鲁家滩等村庄。故而华严和尚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潭柘寺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幽州地区有了名气,逐步地发展、兴盛了起来,所以后人尊华严和尚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华严和尚也因此而名列《续高僧传》。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僧人们对佛学的理解和悟性的不同,在隋唐之际形成了许多宗派。华严和尚属于华严宗,华严宗创立于隋代,该宗派以发挥“法界缘起”为宗旨,强调“圆融无碍”是观察宇宙、人们的法门,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华严宗初祖杜顺,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四祖澄观。此宗派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因其宗旨为“法界缘起”,故而又称为“法界宗”,又因此宗派的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德号为“贤首”,所以又称为“贤首宗”。因华严和尚属于华严宗,故而潭柘寺就成为了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同时也是华严宗在幽州地区的第一座寺院。
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赵归真和权臣李德裕的怂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排毁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再次荒废。直到了五代后唐时期,著名的禅宗高僧从实禅师来到了潭柘寺,铲除荒夷,整修寺院,“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才使潭柘寺重又繁盛了起来。当时的潭柘寺也从此由华严宗改为禅宗。
在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潭柘寺先后出现了数位禅宗大师,大大提高了寺院的声誉。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使后代皇帝争相效仿,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金熙宗将当时的寺名龙泉寺改为“大万寿寺”,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开创了皇帝为潭柘寺赐名和由朝廷出资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元代的潭柘寺依然辉煌,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曾在潭柘寺出家。当时著名的僧人有瑞云霭禅师、柏山智公禅师等,都是当时禅宗佛学大师,享有崇高的声望。他们对于整修寺院,繁盛潭柘寺的香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这首先得益于明初重臣姚广孝。明建文帝削藩时,明成祖朱棣就是按照姚广孝的谋划,起兵“靖难”夺取的皇位。功成名就之后,姚广孝辞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隐居修行,每日里与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无初德始禅师探讨佛理。期间,明成祖朱棣还曾到潭柘寺看望过他。据说当年修建紫禁城时,设计师就是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例如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 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再加上当时宦官机构宠大,并权高势重,他们为了年老出宫之后有一个安身之所,而不惜耗尽积蓄,到处修建寺庙。在明代二百多年的期间内,或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皇帝、后妃、王公大臣、权监等纷纷到此进午礼佛、游山赏景,民间善男信女们更是视潭柘寺为佛门圣地。当时的潭柘寺不仅是北京一座有代表性的宏刹巨寺,而且还是当时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许多外国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纷纷到此来学习佛法,有的甚至终老于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无初德始、东印度的底哇答思、西印度的连公大和尚等人。
清代是潭柘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清代,潭柘寺改禅宗为律宗,并出现了多位律宗大师。在清代的历史上,先后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多次到潭柘寺进香礼佛,这对于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香火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了皇帝的宠爱,潭柘寺有恃无恐,趁机广置庙产,增购土地,扩展林区和山场,发展成为了一座庞大的寺庙地主庄园,此时的潭柘寺已经发展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时期。
1929年蒋介石来北京时,曾专程到潭柘寺去进香,并且送给潭柘寺几支大枪。此外,潭柘寺与日本人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纯悦方丈与当时日本裕仁天皇的大女婿大谷光瑞是挚友,大谷光瑞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到潭柘寺来小住,向纯悦方丈学习佛法。因为有这种关系,故而在日本侵占京西期间,唯独潭柘寺没有受到任何骚扰。
1950年,北京市园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后,作为名胜古迹景区向游人开放,成为北京市首批开放的七个公园景区之一。当时潭柘寺的清代第20代住持茂林和尚依然住在寺内修行,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才搬到了北京城里的广济寺。
1956年,全国人大朱德委员长到潭柘寺视察,指示有关部门,修建了现在这条从门头沟通往潭柘寺的公路,为前来游览的人们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10月28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潭柘寺被列为北京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潭柘寺的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7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潭柘寺。这次重修不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还修建了旅游服务设施。1980年7月,潭柘寺进行试开放,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如今的潭柘寺已经成为了北京市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Tanzhe is the most early Buddhist temple in Beijing area, which was constructed in the first year of Yongjia period of Western Jin Dynasty in more than 1,700 year before. As Tanzhe Temple is the most early Buddhist monastery in Beijing, there is a saying: First there was Tanzhe Temple ,then came Beijing. The temple, in Jin Dynasty, was called Jiafu Temple (Temple of Auspicious Fortune). With being renamed times in history, Emperor Kangxi of Qing Dynasty granted it the name of Chi-jian Xiu-yun Chan Temple which is used up to now. However, due to there was a dragon pool behind and were cudrania trees in front of the temple, the local people like to call it the popular name of Tanzhe Temple (the Pool and Cudrania Temple).
Tanzhe Temple in history obtained the worships of the emperors in dynasties of Jin, Yuan, Ming and Qing. With reconstructions under royal donations, the temple became larger and larger in scale and had the high reputations as the first royal temple for a long time. It was said that Emperor Chenzu Zhu Di in Ming dynasty ever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 city like the layout of Tanzhe Temple. Moreover, there was a saying in history: Lingyin Temple represents the south while Tanzhe Temple represents the north. With two ancient temples in a distance from south to north, it shows u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anzhe Temple in Buddhist History.
Tanzhe Temple is embraced by nine peaks of Huilong Peak, Huju Peak, Pengri Peak, Zicui Peak, Jiyun Peak, Yingluo Peak, Jiayue Peak, Xiangwang Peak and Lianhua Peak. Admist the nine peaks, it is warm and humid. There are towering old trees and Buddhist pagodas in great numbers as well as lofty buildings in the temple. With a wonderful layout, the temple is very graceful for its scattered constructions and green bamboos or beautiful blossoms. |
|
潭柘寺历代高僧
华严祖师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居住在幽州城北,“持《华严经》以为净业”,“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如在庭庑之下”。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赞助下,华严和尚来到了潭柘山开山建寺,购买了嘉福寺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华严和尚带领僧众填平了寺内一个叫“青龙潭”的大水坑,修筑殿宇,扩建寺院,开拓出了潭柘寺的雏形。寺院后山有两股丰盛的泉水,一眼名为龙泉,一眼名为泓泉,两股泉水在后山的龙潭合流后,流经寺院,向南流去,不仅满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而且还可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农田,正是因为有了这股宝贵的泉水,此后附近才出现了平原、南辛房、鲁家滩等村庄。故而华严和尚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潭柘寺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幽州地区有了名气,逐步地发展、兴盛了起来,所以后人尊华严和尚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华严和尚也因此而名列《续高僧传》。
从实禅师 后唐时期(924——936),最著名的僧人便是从实禅师,他弘法于幽州城内的大万寿寺以及潭柘寺。据寺内明正德六年(1511)谢迁《重修嘉福寺碑记》:“潭柘山者距城西二舍许,当马鞍山之西,有泉汇而为梯潭,土宜柘木因以得名。后唐时有从实禅师与其徒千人讲法于此,后遂示寂华严祖堂……。”
广慧通理禅师 临济宗大师广慧通理禅师开性是金代禅学的代表人物。开性是现今北京怀柔县人,9岁时在潭柘寺出家,拜戒振禅师傅为师,学习禅宗中临济宗佛学。后来云游辽东和齐鲁等地,遍访名山古刹,向各地高僧学习佛法,归来后在马鞍山竹林寺弘扬禅学。大定初年,潭柘寺的善海禅师带领僧众来到竹林寺,恭请开性回潭柘地任住持。开性任住持期间,在朝廷的资助下,对潭柘寺进行了长达11年的大规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的殿宇堂舍焕然一新。开性还整顿了寺院的僧务,制定了《寺中规条》,作为寺内僧众的生活规范。开性在寺内弘扬佛法,并著有《语录》3篇,使潭柘寺的禅学从此中兴,开性也成了金中都地区公认的禅宗临济宗的领袖,使潭柘寺成为了临济宗的中心寺院。开性终老于寺中,圆寂后被佛门尊为“广慧通理”禅师。开性的弟子善照、了奇、圆通、广温、觉本等人,后来也都成为了临济宗的名僧。
政言禅师 政言禅师是广慧通理禅师的高徒,河南许昌人,自幼在乡里出家为僧,后来来到中都,在马鞍山竹林寺向广慧通理禅师学习临济宗佛法,深得真传,学有所成。广慧通理禅师在潭柘寺圆寂后,政言禅师继任后,“开法席,讲禅学”,弘扬临济宗佛学,并著有《禅说金刚歌》、《金台录》、《真心真说修行十法门》等著作,“皆行于世”。
相了禅师 相了禅师是金代又一位著名的临济宗大师辽宁省义县人,自幼出家,钻研禅学,造诣很深,明昌年间,应岐国大长公主之请,出任潭柘寺住持,使潭柘寺“宗风大振”。在此期间,相了禅师还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后来相了禅师又先后担任过天王寺、竹林寺等名刹巨寺的住持,在中都地区有着很高的声望,被公认为是当时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后归老于潭柘寺。
无初德始禅师 无初德始禅师为日本信州人,即现今的日本长野县,德始字无初,号终极,幼年在本州出家,研究禅宗佛学。为了深入钻研禅宗佛学,无初德始于青年时随日本商船来到中国,到杭州灵隐寺,向慧禅师学习禅宗佛学,“深得单传之旨,后东归,国人景仰,尊为禅祖。”明初洪武年间,德始再次来到中国,遍游名山大川,向各地的高僧大德学习佛法。后来在北京的庆寿寺,无初德始遇到了名僧姚广孝,二人相见恨晚,每日里研讨佛法,“相与激扬临济宗旨”,二个一见如故,结为挚友。姚广孝对无初德始禅师高深的佛学造诣十分钦佩,欲将其所任的庆寿寺主持相让,德始谦而不受,再次到中国各地去云游求学,遍访名山古刹,深入学习禅宗之学。永乐十年(1412年),姚广孝向明成祖朱棣推荐了德始禅师,明成祖任命德始为潭柘寺钦命住持。“师钦承明旨,早夜孜孜,以缮修为务,凡栋户蠹敝者,易之;阶圮者,构之;丹垩剥落者,新之。比旧有加焉。”德始禅师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对寺院进行了整修。除此之外,他还用献王布施的百两黄金,在寺内建造了一座金彩庄严的西方三圣殿。在任住持期间,德始禅师为了整修寺院日夜操劳,废寝忘食。他还四次主持道场,弘扬临济宗佛法,繁盛了潭柘寺的香火。德始禅师品德高尚,他赈济贫困,薄于奉已,厚以待人,受到佛教界内外的尊崇,在明代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德始禅师对中国的诗文有着很深的造诣,并且善于书法,现今少林寺的蒲庵碑就是德始所书写的,郭沫若曾写诗对其进行了颂扬。德始在中国居住了56年,是日本在华高僧留居中国时间最长的一位,为中日文化交流,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宣德四年(1429年),德始禅师在潭柘寺圆寂,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内。
底哇答思大师 底哇答思大师是明代初期潭柘寺的另一位著名的外国僧人。底哇答思是东印度人,8岁出家为尼。明代洪武初年,随其师板的达到中国游历。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奉天门召见了底哇答思,并亲赐其度牒,让底哇答思在南京“随方说法”,进出皇宫内苑,为后妃们讲经说法。1428年,底哇答思来到了北京,1435年到了潭柘寺。她认为这里就是她所理想的“西天佛国”遂在寺院西侧建造了一座庵堂,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底哇答思大师还出资重新油饰了潭柘寺的大雄宝殿,并经常用自己的资财,救济附近的贫苦百姓,从而受到了寺僧和附近百姓们的尊敬。正统三年三月初一,90岁的底哇答思大师在潭柘寺圆寂,佛门尊其为“政禅师”,其墓塔建在寺前的下塔院内。
道源禅师 道源禅师是西印度人,在本土出家,精通戒律,学有所成。在北京地区佛门颇有名气。正统年间,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内修建了一座戒坛,开坛传戒,明英宗钦命道源禅师为传戒宗师,潭柘寺住持,成为漂柘寺广善戒坛的开山祖师,后圆寂寺内,其墓塔也在寺前的下塔院内。天顺二年,复僻后的英宗皇帝派礼部郎中李和前去祭拜道源禅师墓塔,并刻立“谕祭碑”,以示纪念。
达观真可大师 达观真可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达观真可大师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年号紫柏,江苏吴江人,出家于苏州的云岩寺。万历年间(1573年),达观北游京城,拜遍融、笑岩等佛学大师为师,深得真传,学有所成后,出游全国的名山大川。达观大师主要师从于临济宗第28代传人笑岩大师,但他并不拘泥于一家之说,而是对佛教的各宗派采取了兼融并重的态度,广蓄博收,从而使他的学识十分渊博。在云游天下途中,达观在各大名寺遍览经书,万历十七年,达观大师开始在山西五台山的呈兴寺整理以前的经卷时发现大多是汉文中夹杂着梵文,很不便于阅读,因而决定自己创造出一种《方册大藏经》。这项巨大的工程后来完成于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因而又称为《径山藏》。达观大师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声誉,后人将达观与莲池、藕益、憨山合称为“明代四大名僧”。 万历二十三年,达观大师奉神宗皇帝朱翊钧之命,任潭柘寺的钦命住持。在此期间,由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出资,在达观大师的主持下,对潭柘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达观大师与朝廷密切,经常奉诏进宫为皇室讲经说法,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潭柘寺与朝廷的联系。达观在潭柘寺除了讲经说法,整饬佛规外,还在寺内建造了“一音堂静室”,作为自己的静修之所。达观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写下了不少赞咏潭柘寺诗文,其中著名的有《妙严公主拜砖赞》、《送龙子归龙潭文》、《潭柘怀缪中淳》、《日暮龙潭即目》、《再游潭柘寺》、《题别潭柘》等,皆流传于世。万历三十一年,京中发生了“妖书大案”,达观大师受到了牵连而被捕入狱。他因曾反对宦官征矿税,而引起了太监们的忌恨,在狱中,达观大师惨遭刑杖,于万历三十二年,惨死于狱中。达观大师一生著述甚多,他曾经续写了《高僧传》、著有《续灯录》、《紫柏尊者全集》30卷等,流传于后世。
震寰律师 震寰律师是清代潭柘寺钦命重开山第一代住持。震寰律师字震寰、名照福,孟姓,大兴县人,生于明万历七年(1634)。初依延禧寺名驰剃染,受具戒于广济寺万钟律师,精进潜修,足不踰阃者十有五年,究求律学,跻辈钦止争师事之。万钟寂后,寺众同词请师继席。誉望日高,徒学益众。康熙二十五年春,奉康熙皇帝之命住持潭柘岫云寺,自是法侣景从,云合雾集,檀越辅辏,不可亿算。主持创建毘卢阁、三圣殿、斋堂、重修大雄殿、圆通殿、药师殿、迦蓝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牌楼等工程。光大法门,弘扬律仪门风,潭柘一时轮奂,崖壑交辉,为西山诸刹之冠。震寰律师深受康熙帝契重,曾三次临幸潭柘。并作诗赞震寰:“法像俨然参涅盤,皆因大梦住山间,若非明镜当台语,笑指真圆并戒坛。”师逝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寿六十六,法腊三十二。 震寰照福大和尚《戒学颂》 往愆今已忏,从此依律行。念念求成佛,庶不枉为僧。 威仪须谨慎,暗处莫妄行。口勿谈人短,语语要实诚。 常恐身坠落,邪念自冰清。有德便是才,无过即修行。 有怨反诸己,不必与他争。狂人相欺侮,忍辱且和平。 见贤思与齐,不贤内自省。识见诚高远,罪果自然空。 度量宜宽大,好丑悉包容。宁免背后毁,勿求对面称。 逆耳言须听,莫喜顺凡情。欲无谤讪至,梵行宜真诚。 用心在一处,学道方有成。求道复求利,道必不相从。 广积不若捨,多有岂如虚。一朝身或死,英名永留世。 利己不为智,利他是福田。所行悉依此,出尘殆不难。 施物并捨财,达人勤四愿。三者相比量。法施独无边。 举起食粥饭,每每念农家。勤苦遇旱涝,欠赋仍捱打。 提领着衣服,怜彼织机人,冬寒夏暑热,梭声依旧闻。 粗食充腹饥,敞衣遮幻体。叹彼耕织难,妄心何忍起。 人欺未为辱,身死不为殃。破戒辱极甚,作业殃极长。 牛只食些草,耕田且拽脚。虚生不勤修,牛也露齿笑。 人不与蜂争,蜂酿蜜成用。饱暖不修学,比蜂还愚性。 草木结果实,与人充口腹。僧无济世心,难及枯草木。 笼鹊及绊马,便不飞与跳。圆具仍犯违,不如马与鹊。 遇境即贪染,如库倒墙壁。任贼盗宝尽,后悔成何济。 守戒不坚牢,如跳井饮水。口渴虽解除,身命已相随。 尔等诸英贤,各宜勤省察。戒体无染污,临死无畏怕。 律藏即精研,经论亦当看。皆欲实遵行,不系徒观玩。 戒律甚深广,更宜达根源。若以皮为骨,此身未为安。 吃飱须欲饱,学戒必求成。日久或怠惰,便是枉此生。 财色名食睡,五者悉沉沦。生老病死苦,时刻记于心。 三业即清净,广度诸有情,四恩总答报,三有令出尘。 此颂仅一百零八句,甚便诵习。诸贤即已圆具,若果皆熟诵而遵行之,庶不负予谆诲之意。 勅建潭柘山岫云寺钦命住持传演毘尼沙门照福撰。
止安超越律师 清代钦命潭柘寺第二代止安超越律师,名超越,大兴县人,王姓。康熙十四年(1675)于戒台寺道光和尚座下圆具,二十五年(1676)任潭柘寺监院。动静尊严,德性坚定,日有恒课,不牵外缘,入夜焚香趺坐净修,自摄其心,康熙三十三年(1694)大殿毁于火,赐帑重修,将建时有一柱初欲置左,众欲右之,抬不能升。师祝之曰:我右汝也。不数人抬之以去。住持震寰见其诚感木石,知有自来。康熙帝游幸时奏对从容,帝称其品度比之仙露明珠,为之嘉赏。康熙三十八年(1699)震寰示寂,奉旨继主法席。明年与诸山长老赴畅春园,将觐见颜,适虎圈有虎怒,吼威狞狞,众莫敢近。师突前曰:汝由性暴故坠虎身,今犹不改,性必终迷。汝伏,吾为汝说三皈,可得解脱耳。虎遂驯服,说毕帖然曳尾而去。生平奇迹此类甚多,恐涉怪诞,令门徒不以语人。师总摄寺务不辞辛苦,监造东西厢房,两角门,建震寰和尚塔。康熙四十一年夏(1702)疾逝,寿六十一,腊二十七。
林德彰律师 清代钦命第三任住持林德彰律师名道林、字德彰,河间人。少依龙坡寺乾宗为师,后于广济寺道光和尚座下圆具。康熙四十一年(1702)钦命主持潭柘法席,为第三代住持。在寺领众,持诵参礼倾刻无间,常领众绕寺内舍利塔念佛不辍。经年塔忽放光,后每岁常如此。远近见闻无不归心。师住持潭柘二十余年,兴造最多,监造观音殿、文殊殿、祖师堂、龙王殿、大悲殿、孔雀殿、地藏殿、少师静室,建止安和尚塔及下院奉福寺塔。林德彰律师逝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寿六十一,发腊三十九。
恒实源谅律师 恒实源谅律师是河北省东光县人,最初拜潭柘寺的德彰道林律师为师,学习律学,雍正九年回归故里,后又到北京,赴潭柘寺参加龙华大会,并担任了引礼一职。此后恒实律师长住寺中,历任教受、羯摩等职,于乾隆六年任潭柘寺住持。在此期间,恒实律师在潭柘寺多次举办大法会,在佛教界有着很高的声望。清代帝后对恒实律师特加荣宠,乾隆皇帝曾赐给他一尊金护身佛,为了迎接这尊御赐的赤金护身佛,潭柘寺黄土铺道20里。恒实源谅律师著有《律宗灯谱》,记述律宗高僧的行实,流传于世。 静观圆瑞律师 静观圆瑞律师是山东省历城县人,“受具于潭柘洞主座下,即依止学律,历三寒暑”,学有所成,其后遍游京中名寺,于雍正年间入选“藏经馆”,整理《大藏经》,后来回到潭柘寺,历任引礼、尊证、教授、阇黎等职。恒实律师圆寂之后,静观继任潭柘寺住持,“以故潭柘道法之盛,春、冬戒期下,衲子景从之众,信施资助之殷,诚诸方所罕觏者也”,使潭柘道场之佛教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了然行修律师 了然行律师顺天府宛平县籍,雍正五年(1727)生人。弱冠即厌尘俗,决志出家。父母为纳采,遂遁山林隐匿,寻从弥陀禅院超尘师剃染。乾隆十三年(1748)腊月八日圆具戒于潭柘山恒实和尚座下,遂于本山学律,调炼身心,遵循规矩于五分法身、无作妙色,冀有所自而生焉。 寻擢引礼、知客,从无愆忘,众皆刮目。复由监院、尊证而任教授、羯磨,已桑榆暮景矣,所谓大器晚成之非歟。及静公示寂,众心共戴,请践法席,不得已俯从众望,肩荷重担。尝曰:赵州八十行脚,犹能眼炼大千,吾今坐食现成,独不能毅然而率众乎。由是淬砺精神,凡所应作以身先之,大众莫不感奋。讵意仅历寒暑而法幢将倾,一日忽觉幻体沉重,知时已至。遂唤侍者沐浴更衣端坐,遗嘱谆谆、以未传戒法为愧。大众对以即时开戒以偿师愿,遂合掌念佛瞑目而去。享世八十有余。师在潭柘达六十年之久。
纯悦觉正和尚 纯悦觉正和尚名觉正,字纯悦,清同治十年(1871)生,系山东平度县人。依本县弥勒庵本立师祝发,于光绪十八年(1892)春依岫云寺(潭柘寺)慧宽和尚圆具。宣统三年(1911)秋冬之交,岫云寺清代第十八代住持觉海慧宽和尚因示微疾,传法席于觉正。 师以字纯悦为世熟知。在民国早期北京地区佛教界享有盛名,主持潭柘寺务期间多次开坛传戒度僧。并在民国早期参与拈花寺开坛传戒事宜。 据民国二十年(1932)冬季《拈花寺戒录》:得戒本师老和尚普志全朗,为拈花寺德明和尚法嗣;代传本师大和尚实淮量源,为戒台寺达文和尚法嗣;羯磨阿阇黎师觉平宽广,为拈花寺德明和尚法嗣;教授阿阇黎师量濶月潭,为潭柘寺觉正纯悦和尚法嗣;首座大师即觉 正纯悦和尚担任,他是觉海慧宽的法嗣;堂主大师昌鉴越尘,觉省普福,大山体仁等三人;监寺大师源智慧明,亦是觉正纯悦和尚的弟子;知客大师印如玉峰,是光绪十九年(1893)在岫云寺慧宽和尚座下圆具的得法弟子;另外优婆塞引礼师昆章觉妙,是戒台寺达文和尚的得法弟子。民国期间传戒的寺院,在北京以拈花寺、潭柘寺、戒台寺为主,还有广济寺、万寿寺、柏林寺、香界寺等。 纯悦和尚大约圆寂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
茂林和尚 茂林,名丛悟。清光绪十四年正月初一子时(1888)生,遵化县人,幼依关帝庙洪纯师祝发。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已是公历1903年),依岫云寺(潭柘寺)和尚慧宽座下圆具。于民国中后期为潭柘寺的住持,与国民党日伪当局都有来往。解放前后一直在寺内主持寺务。文革初起时,北京僧人、尼姑、道士、修女、神甫都集中到北京市佛协所在地,什刹海的广化寺内,茂林也移居广化寺。1968年逝于广化寺。
|
|
咏诗篇选辑
1. 秋游潭柘山礼祖塔 (明)释道衍 早悟人生如寄尔,不计流行与坎止。 只缘山水窟中人,此心未肯负山水。 策蹇看山朝出城,葛衣已怯秋风清。 白云横谷微有影,黄叶堕涧寒无声。 乍登峻岭宁知倦,古寺重经心恋恋。 潭龙蜇水逾千丈,空鸟去天才一线。 老禅寂灭何处寻,孤塔如鹤 乔林。 岩峦嶂开豁耳目,岚雾翠滴濡衣襟。 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视群峰一拳小。 何时乞地息余年,不学鸟巢居木杪。 (《帝京景物略》) 2. 龙泉寺 (明)李言恭 徒倚曲栏杆,山间路几肋。 空堂垂薛荔,古树长旃檀。 云气沾衣湿,泉声带雨寒。 风尘归骑促,惆怅下蒲团。 (《宛署杂记》) 3. 妙严公主拜砖赞 (明)释真可 顶礼道人双足迹,身毛不觉忽俱树。 无始懈怠习顿除,觉天云迸精进日。 我想斯人初未逝,朝暮殷勤礼大士。 心注圣容口称名,形骸屈伸安可计。 积日成月月成时,积时成岁岁成劫。 如是积渐难尽言,水滴石穿心力至。 辟如千里如初步,又如合抱生毫末。 以踵磨砖砖渐易,砖易精进犹未止。 砖穿大地承足底,地穿有时人不见。 我独了了无所疑,因之耿耿生悲泣。 愿我从今顶礼后,精进为足践觉地。 境缘顺逆汤泼雷,又如利刀破新竹。 迎刃而解触热消,在在处处常自在。 又愿见闻此迹者,刹那懈怠皆冰释。 (《帝京景物略》) 4. 护驾游潭柘 (清)高士奇 老幼村村望荜门,太平鸡犬足饔餮。 喜瞻鸾饰威容盛,山果盈篮献至尊。 5. 为震寰和尚题照 (清)康熙 法像俨然参涅 ,皆因大梦住山间。 若非明锦当合法,笑指真圆并戒坛。 6. 潭柘寺 (清)雍正 省耕郊外鸟声欢,敬从祗林拥入鸾。 法苑风飘花作雨,香溪水激石鸣喘。 含桃密缀红珠时,嫩箨新抽碧玉竿。 胜地从容驻清华,慈云镇日护岩峦 (《畿辅通志》) 7. 猗 亭小诗 (清)乾隆 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 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歧人。 (《日下旧闻考》) 8. 初游潭柘岫云寺作 (清)嘉庆 西山古潭柘,今日径初由。 问景层层妙,入门步步幽。 春辉在峰顶,老树倚阶头。 礼佛参心性,听泉泯去留。 璇题标上界,神物护深秋。 花雨诸天净,圆光万象周。 一宵亦旧业,中道勉前修。 汲汲离佳境,随云出岫游。 (《畿辅通志》)
9. 咏潭柘寺辽树诗 (清)孙雄 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 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 (《燕京风时杂咏》) 10. 潭柘寺 (清)黄钊 柘枯潭涸记唐年,龙性难驯却喜禅。 自是善男兼信女,果然舍宅便升天。 11. 雀儿庵 樊彬 大定文明世,偏能武事谙。 金丸夸百中,犹记雀儿庵。 (《燕都杂咏》) 12. 潭柘寺二首 (民国)田树藩 猗玕亭畔景殊幽,修竹风清送晚秋。 隔院钟声传耳底,石间泉水入亭留。 神话离奇虎听经,佛心感应兽心灵。 永留色相传千古,香火人间拜道星。 (《西山名胜记》)
|
|
潭柘寺进香古道
潭柘寺作为北京地区的古刹名寺,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后妃、王公大臣更是数不胜数,平民百姓则更是难以胜记,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就已经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四月潭柘观佛蛇”已经成为了京城百姓的一项传统民俗。在每年潭柘寺举办“浴佛法会”、“莲池大会”、“龙华圣会”等佛门盛会的时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涌身潭柘寺,成千上万,如风如云。潭柘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曾形成了多条古香道,从不同的方向通往潭柘寺。这些古道有的是皇室或官家出资修建,有的是由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民间香会出自于对佛的虔诚之心,而集资修筑的,还有的是当地的商号与百姓共同修筑的。这些古香道经过了历代不断的整修,使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为潭柘寺的对外交往,为善男信女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至贵为天子的皇帝,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作的许多赞咏潭柘寺的诗篇中,都描写了古道沿途的优美景色,例如明代郭武的《登罗诃岭》、《潭柘寺道中》,公鼎的《潭柘南村》,清代康熙皇帝的《观苗无意到潭柘咏时景》、高士奇的《护驾游潭柘》、康熙皇帝《下戒坛将至潭柘马上同高士奇联句二首》、乾隆皇帝《初游潭柘岫云寺作》、《过罗睺岭》、徐元梦《送梅耦和游潭柘山》等,因而这些古香道是潭柘寺景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芦潭古道这条古道是就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原是一条山间土路,路面质量较差。从清代世宗雍正皇帝起,在河北省易县修建皇陵,即清西陵,雍正皇帝即葬于斯。为了拜谒皇陵之需,乾隆年间由朝廷出资,将原有的道路拓宽展平,并将部分路段用条石铺砌,当时称为“京易御道”。芦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支线,当时也得到了整修,拓宽展平,部分路段铺砌了条石或石块。芦潭古道起自于京易御道上的卢沟桥,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穿过石佛村,到达戒台寺,翻过了罗睺岭,走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玄烨在去潭柘寺时,走的就是这条芦潭古道。在他所作的《下戒坛将至潭柘马上同高士奇联句二首》一诗中,记述了当时的道路状况,因路面较窄,只能骑马而行。“岭腹层层小径斜(康熙),穿云陟尽石岭岈(高士奇)。涧中草屋流泉绕(康熙),万匹龙骧拥翠华(高士奇)”。而乾隆皇帝于乾隆七年(1742年)从易县拜谒皇陵回来,初游潭柘寺时,这条道路已经平整拓宽,因而乾隆皇帝是乘车辇去潭柘寺的。“轻舆辗春露,前旌破晓香”,“驱车历石蹬,岌岌互钩连。”芦潭古道路面状况较好,是皇帝到潭柘寺进香礼佛所走的“御道”,王公大臣和京城众多的香客也都走芦潭古道到潭柘寺去。
庞潭古道这条古道从石景山区的庞村,过永定河后,经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苛罗坨、越罗睺岭,与芦潭古道会合,到潭柘寺,全长20公里的路线与现今108国道门头沟段基本相吻合。这条古道是京城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而且平坦易行,并比芦潭古道近5公里。位于栗园庄的奉福寺是潭柘寺的下院,是远途香客去潭柘寺的中转站,从京城而来的香客,一般都要先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赴往潭柘寺。返回时也要在奉福寺休息一夜,第二天返回京城。清代诗人震均作有一首《丁酉秋游一百四十韵》,详细地记述了这条路线,以及沿途的风光和见闻。这条古香道同时也是潭柘寺的一条主要运输线,奉福寺管理着属于潭柘寺的13座粮庄,并且设有粉坊、磨坊、麦坊等,是潭柘幸的总仓库和粮食、副食、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每天都用骡马向潭柘寺运送生活必需品,所走的就是这条庞潭古道。
新潭古道现今门头沟永定镇的东、西辛称村,原来合称为“新城”在历史上是永定河上的一处古渡口,也是一座繁华的大集镇。新潭古道从新城开始,经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翻过红庙岭,经桑峪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几乎是直线,全长不到20公里,是京城到潭柘寺最近的一条古道。除了部分香客走这条古道去潭柘寺外,新潭古道还用于商业运输。潭柘寺一带盛产煤炭,有许多小煤窑,运输煤炭的骡子、骆驼、毛驴进行在古道上日夜不断。在明代新潭古道得到了整修,部分路段修建了土桥,铺砌了条石或石块。现今从万佛堂至红庙岭的一段古道仍保持着原貌。
门潭古道修建于唐代的古“玉河大道”是从北京到门头沟的主要道路,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开始,过永定河后,经大峪、东西辛房到圈门,上九龙山,经峰口庵到王平口。其中从麻峪到圈门一段为平原,道路即宽又平坦。于清康熙年间,对道路进行了重修,于清代末期改建为京门公路,解放以后重修了京门公路,并开通了门头沟区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阜城门到门头沟的圈门。门潭古道从圈门向南,翻越南大梁,到达潭柘寺,这条道路只有上山时为几百米长的上坡路,到了山上之后,基本上都是盘山而行的山路平道,绕过两个山头之后就到了潭柘寺,全长只有三四公里。有人曾进行计试验,一部分人从圈门步行走门潭古道,一部分人乘坐汽车走长达22公里原门潭公路,两部分人同时出发,结果同时到达了潭柘寺。1929年蒋介石到潭柘寺进香时,就是坐汽车到圈门后,改乘“爬山虎”,沿门潭古道到潭柘寺的。京城的部分香客以及从海淀、昌平和门头沟中、北部地区去潭柘寺的游人大多走这条古道。现今许多旅游者都是乘326路公共汽车到达圈之后,上南大梁,走门潭古道去潭柘寺,锻炼了身体,体会到了爬山的乐趣,又可以观赏沿途的风光,体会到山野的情趣,颇有一种回归大自然之感。一路上倾听着鸟叫虫鸣,观看着不时出现的松鼠、野兔等小动物,采摘着各色的山花,尽情地呼吸着清新空气,不知不觉之间,潭柘寺已经在眼前了。青山绿树之中露出了红墙黄瓦,顿时使人精神一振,无形中增加了人们游寺的雅兴。
潭王古道这是指从潭柘寺通往王平口的一条古道。从潭柘寺开始,经阳坡园、赵家台、十字道到达王平口。王平口是京西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王平口向西经宅舍台、玉皇庙、东板桥、千军台,翻越大寒岭,过煤窝到军响,进入清水河谷地,向西经斋堂、清水到洪水口,翻越山岭就到了河北省的涿鹿县,远可达山西、内蒙等地,是西北而来的香客去潭柘寺的主要道路,门头沟西部地区的香客去潭柘寺也都走这条古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斋堂地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根据地的许多物资都是从这条古道运进山里去的,八路军、武工队、县大队也通过这条古道进入潭柘寺地区,打击敌人,将潭柘寺一带由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并以此为依托,向永定镇一带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宛平县委和县大队也是从这条古道进军潭柘寺地区,并于1947年解放了潭柘寺地区。这条古道既是一条西北部地区进香潭柘寺的古香道,同时又是一条具有革命意义的交通要道。 解放以后,潭柘寺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1956年在朱德委员长的直接关怀下,修建了一条由门头沟市区中心的河滩至潭柘寺,全长22公里,宽9-12米的柏油马路。工程从1956年6月开工,至1957年11月竣工,并开通了长途汽车。现今108国道从石门营与原门潭公路相合,至鲁家滩分开,穿过松树岭隧道,出区界进入房山区,出市界进入河北,远可达云南的昆明。从鲁家滩至潭柘寺的一段公路改称为潭柘寺支线,全长4公里。从1996年,相继开通了从前门至潭柘寺的游7路专线旅游汽车和从苹果园地铁站经河滩到潭柘寺的931路公共汽车,交通已十分方便,极大地方便了游人,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原来的古香道已大部分被现代化的公路所代替,有的古香道也已经废弃不用了。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有今天,古香道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富游览价值的旅游资源。现今古香道某些路段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从平原村到潭柘寺的一段古香道皆是用条石铺砌而成,石阶每隔一米上长一级,道路较宽,中间是皇帝巡幸时所走的御道,两侧是辅路,工程极为浩大,现今遗迹犹存。保存最好的就是从下停车场至上停车场之间长约200米的一段,现今人们坐931路公共汽车下车后,均走此路去潭柘寺。路两侧有围墙,路面用石块铺砌,年深日久,磨损严重凹凸不平。然而这条古道就是原来皇帝所走的御道,同时也是现今北京地区仍在利用的唯一的一段古御道,具有极高的历史及文物价值。这也是现今北京地区御首中幸存数量极少的几段中的一处,极富保存和研究价值。门潭古香道至今在使用,每天行人不绝。游人们不妨在去潭柘寺的时候,少坐几步汽车,步行去探寻一下古香道,观赏一下沿途的风光,体会一下古人诗篇中的意境,一定会别有情趣的。
|
|
潭柘寺大事记
|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