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百经之首,它从古代先贤占卜预测未知、经世致用的实操法典,兼收并蓄历代先哲们对自然人文一切事物的认知智慧,一步步走向伦理哲学顶端,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之光,成为中华文化亘古闪烁的心灵灯塔。
《道德经》则是中国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他在《易经》的基础上,将“道”理论化,并以道德为指归,纵论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被视为为“内圣外王”之宗。因其文意古奥,寓含深博,一语万端,而被称为万经之王。
但无论是《易经》的高古,还是《道德经》超越,都对一个字情有独钟,浓墨重彩大力渲染,这个字就是“谦”。
谦,不只是谦虚那么简单,谦虚是显露后表面上的自我否定。而谦不自我否定,而是顺其自然的“守中正”。
《易经》的基本原理是以卦象寓意天象,卦即“挂”,上天垂象之意,先哲们最初以基本的八卦,也就是八种卦象来寓意天象、天意,衍生万象,这一过程就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把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展示给人们。
这八种天象中的“谦卦”的卦象要表达的意思是,大地之下有巍巍高山,意为沉着稳重,隐而不发。
两部经典对“谦”的注释殊途同归
1.谦卦的第一爻与道德经的呼应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大意是,谦而又谦是君子的美德,有这种美德的人跋山涉水,一路绿灯,无往而不利。
占卜的人,若是占到这一爻,那是上上大吉之兆。但“涉大川”不是没有风险的。要懂得谨慎平和谦下,不为外物所惑所迫,则大吉、无忧。财运上则预示着吉而有利,此一卦象寓意着可以做与水路有关的事务。但若恃吉乱为,则吉亦可转凶。
《道德经》第一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老子在这一章里,是要告诫人们,人只有保持无欲的状态,才能够内观并领悟“道”的本质特性。谦下与无欲,都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要持续地保持平和谦卑的心态,放低身段。因为你若优秀,定会招风,此时若不懂得平和谦下,必定招致妒忌,遭遇凶险。
荀子与韩非师徒深受道家思想影响,《韩非子》对此也有异曲同工之说,比如“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必成功,都是教人谦下平和的。做到了就吉,就能成功。
2.谦卦第二爻与道德经的呼应
鸣谦,贞吉。
鸣,著称,闻达,传播。大意是说,真实可信的谦恭美名,处正得中,是为大吉。
《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是说,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孔子对此也有类似见解,他说“巧言令色鲜仁矣。
3.谦卦第三爻与道德经呼应
劳谦,君子有终,吉。
大意是,勤恳有功绩而谦和的品质,是君子始终坚守的结果,此为大吉。
《道德经》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的意思是说,就像“道”那样,只是尽职本分,虽然化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对事物有所作为却不图回报,虽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
手里拿着东西,不停滴往里面填装,使其四溢外露,不如适可而止;总是捶击金属之类的器具想保持他的使之锋利,是不能长久的。
满房间都是 黄白银美玉 ,也没有能够守住的;因富贵而骄纵隐逸的, 等于自食其果。
功成名就要懂得谦让后退,这是不可违背的原则。
4.谦卦第四爻与道德经的呼应
无不利,撝谦。
撝wéi ,辅佐。大意是说,辅佐他人,言行举止谦逊合度,没有不吉利的。
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意思是说,普天之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最坚硬的东西里恣意畅行……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没有谁会与他相争。
历史上有多少尾大不掉的权臣将军,不懂得撝谦之道,居功自傲,反客为主,结局之惨的例子不胜枚举。
5.谦卦第五爻与道德经的呼应
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具有“谦”之美德者,不倚强凌弱,也不当守财奴,而是用来资助邻人,邻人借此度过荒年,如此做,于己于人无所不利。
《道德经》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循环往复地不停运行是“道”的规律;柔而弱是“道”的作用形式。
换句话说就是,强弱贵贱总是不断变化之中,富贵而不恃强恃富,他日风水轮流转,邻人也会一报还一报。
6.谦卦第六爻与道德经的呼应
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谦虚礼让的美德和作风传扬四方,堪为人之师表,行走于四处而受人敬重。
《道德经》
《道德经》的全思想主张都集中在天道无为、虚静柔弱上,也都含有谦让、恭谨、平和的意识。这里就不再例举。
小结
总之,《道德经》与《周易》一脉相承,《易经》研究天地万物万象的变化,是中国辩证法哲学的鼻祖。而《道德经》则直接跨越天地万物万象,独立于天地万物万象之外,拓展了道的范畴,将道德学说理论化、系统化,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儒家天、地、人“三オ”基础上,以道、天、地、人为“四大”,给中国思想文化打开了一个深幽高远、思及天外的思想空间,是改造原有道论基础上的伟大的创举。
《道德经》通篇在讲大道自然,人应该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特”,谦逊平和,“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而天下莫能与争”,因为谦和,收到了“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效用,并将此确定为立足之根本。
可见,一个“谦”字,在《易经》,在《道德经》以及《论语》这三部主要哲学巨著里,都占有突出而特殊的地位,是泱泱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支柱之一。
暂无评论内容